獅豹頭鄉
砂掌村:該地多砂,地形似手掌,明萬歷年間建村,名砂掌。
塔崗村:村北山崗上唐時建有塔,建村后名塔兒崗,后簡化為今名。
東溝村:在塔崗東面溝旁,故名。
柳樹溝村:溝口有棵大柳樹,故名。
羊灣村:位于滄河彎曲處,象羊角,取名羊角灣,簡化為羊灣。
李沿溝村:清初李姓遷此,沿溝邊開荒種地,故名,又說溝像犁沿
小店河村:清初有一戶在滄河邊開一小店鋪,以后落戶建村,故名。
龍臥村:村西一座山似龍,故名龍臥。
南嶺村:清末建村于塔崗村南的山嶺上,故名。
白寺村:唐代建有白池寺,建村后稱白寺。
黃葉村:清康熙時名黃葉山,后簡化為黃葉。
山嶺村:村建在山嶺下,名下山嶺,簡為山嶺。
雪白莊村:明初山西移民建村時有薜、白兩姓,名薜白莊,后演變為雪白莊。
正面村:明初建村,地處滄河轉彎的寬敞平原處,故名。
范坡村:清初范姓在北坡上建村,故名。
里峪村:清初李玉在此建村,名李玉村,后演變為里峪。
羅圈村:村四周高,中間低,象羅圈,故名。
東拴馬村:據傳北宋末年康王趙構曾避兵于此,在此地拴過馬,后形成兩個村落,此村居東,故名。
龍臥巖村:此地原有一巖洞,石壁上花紋如一條臥龍,被稱為龍臥巖,建村后即以此命名。
水峪村:周圍泉水常年流于該村所在山谷,故名。
南寨溝村:明時山西移民建村于溝底,溝南山頂有一古寨,取名南寨溝。
西拴馬村:村名來歷同東拴馬。
蛛窯村:在廢炭窯內、蜘蛛網遍布、山西移民建村、取名蜘蛛窯。
寺東坡村:在明代云峰寺東的山坡上,故名。
流水村:該地北高南低,山水順溝南流,名南流水,簡稱流水。
土池村:該村四面是山,中間低洼如池,土層厚,故名。
繭廠嶺村:據傳村后嶺 上槲樹成林,曾養繅絲,曖昧建村取名繭嶺。
虎地郊村:據傳村后溝里山沒中住過虎,老虎常在附近活動,故名。
定溝村:據傳明時有一定發寺,后建村于山溝北,取名定溝。
柳樹嶺村:據傳此處曾有一棵大柳樹,故名。
大池山村:因地處深山,常年缺水、清初曾修一大水池,蓄雨水供使用,故名。
猴頭腦村:村前有像猴頭的山嶺,故名。
南吾溝村:村南有五道溝,清初建地命名。
李家溝村:原名栗家溝,后李姓興旺,改為李家溝。
花園村:明初山西移民建村時,野花遍地,故名。
猴梯村:該地山勢陡峭,上下如登梯,故名。
潘梯村:明時潘姓建村,又因從沙波溝上山登級如梯,故名。
紅嶺溝村:明時山西移民依紅嶺寺建村,又因村處溝側,名紅嶺溝。
抵鹿泉村:據傳山泉中有兩鹿頭的影子,故名。
靳莊村:清初靳姓在該地建村,故名。
太公鎮
前太公泉村: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為太公故居,明時于此建二村,以泉名村,本村居南,故名前太公泉。
神頭村:位于香泉寺南(前頭),故名。
西寺莊村:原為香泉寺為香客施舍茶水的地方,后形成村落,本村居西故名。
東寺莊村:原為香泉寺為香客施舍茶水的地方,后形成村落,本村居東故名。
沙溝澗村:明時建村于三條澗水旁,名仨溝澗,演變為今名。
郭坡村:郭姓定居于此地山坡上,名郭家坡,簡化為郭坡。
西陳召村:為陳召派生村,在陳召西,故名。
東陳召村:宋代這一帶有兩個煉鐵爐,本村在東,常有爐光照射,故名。
韓窯村:清朝末年,韓姓在此打窯洞定居,故名。
黃山村:一說三國時黃三躍占村西小山為主,卒葬于此,故名。
田窯村:明初山西移民田姓移此,居窯洞,故名。
田灣村:明時田姓遷于香泉河北巖灣和,故名。
來灣村:明時山西移民來姓建村于香泉河彎曲處,故名。
賈莊村:明初賈姓遷此建村故名。
牛窯村:明初山西移民牛姓住此,居窯澡,故名。
芳蘭村:古時,村中有條小河,河旁長滿蘭花,氣味芳香故名。
祁窯村:明時山西移民祁姓住此,居窯沿,故名
后太公泉村:位于前太公泉之北,故名。
道士墳村:據傳這里原有道士墳一處,光緒年間,有人在此定居,以道士墳名村。
宋莊村:明初山西移民宋姓在此建村,原名宋家莊。
朱莊村:據傳洪門寺和尚在此養豬,因不雅,演變為今名。
古子澗村:該村原住1人,三面環溝,一面靠山,澗水不斷,名孤子澗,后演變為今名。
山后李莊村:明初李姓建村,因與上樂村李莊同名,改今名。
西代村:在東代村西,故名。
東代村:原建有原大王廟,種廟產的農民形成村落名大村,后演變為代村。
呂村:因呂尚是該村人,故名。
張王屯村:明時為程勢保屯,清時,張姓興旺,改為張旺屯,俗稱張王屯。
西寺門村:明時該地有一洪門寺,寺前村落都叫寺門,本村靠西,故名。
東寺門村:明時該地有一洪門寺,寺前村落都叫寺門,本村靠東,故名。
溫寺門村:是時該地有一洪門寺,寺前村落都叫寺門,本村多溫姓故名。
大漫流村:古時地勢低洼,河水沖積流沙淤積成平地,明時移民于此建村,統稱漫流,此村較大,稱大漫流。
許漫流村:該村冠以姓氏,稱許漫流。轄許、董、王漫流3個自然村。
安都鄉
秦安都村:有二說,據傳遼肖銀宗曾陳兵于此,臨時安下都城,故稱安都。又據重修三教堂碑記“......先紂王在此避暑,遂名曰安都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