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梆”,即“懷慶梆子”,俗稱老懷梆,為河南地方戲曲中一個特色古老劇種,形成于明代末期,是受古懷慶府當地的民間雜曲、地攤、社火、海神戲及晉、陜梆子戲等影響逐步演變而來的古老劇種。于光緒27年(公元1901年)傳入西河村,至今已有108年的歷史了。在西河村,懷梆第一代傳人名叫張守善,生于光緒年間,他在少年時隨父常年在懷慶、清化一帶做生意,自幼酷愛文藝戲曲,受當地懷梆的耳聞目染,學會了懷梆,回家后帶一幫小朋友便開始學唱,懷梆劇種由此傳入西河村。張守善之女,幼年因家境貧困送入鄭州戲班學戲,回家探親對本村的演出進行了一系列指導,對以后的演出起了關鍵作用。
西河懷梆角色齊全,聲腔、念白、板式、曲牌、音樂都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其唱腔以大本腔為主,氣發丹田,粗獷豪放,高亢激越,條件好的青衣則伴用假腔特高音襯托,有一種特別的韻味。念白以地方語言加舞臺用語,質樸率真,朗朗上口,具有獨特的藝術風韻。武場打斗同外地的懷梆戲不同,所用的槍械為真刀真槍,打斗也為真打真斗。
西河懷梆的演出形式有簡單的說說唱唱、旱船表演、舞臺演出3種。曲調板式有大板、二板、流水、垛板、二八、倒三梆、涵韻等。該戲多為生活小戲。旱船形式演出的劇目有《鴛鴦坡》、《周玉善送女》等;舞臺劇目有《反徐州》、《趕秦三》、《雙頭馬》、《黃巢別家》等,現存新老劇本計70部,僅這些劇本,對研究的當地的民俗民風、歷史變遷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