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鄉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新鄉

源于新鄉的姓氏

2013/5/17 18:02:11 點擊數: 【字體:


    新鄉是中華民族生長、發育的搖籃的一部分,許多姓氏發源與此。

    姜及其48姓:商末周初、衛輝太公泉鎮太公泉村的姜太公協助周文王、武王滅商建周,后被封為齊國國君,是古代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被尊稱為太公;因祖上封地在呂(今南陽),又從封姓呂。他的后人除姓姜外,亦有以呂、尚為姓的,也有以封地、食采邑。如:盧、崔、丁、高、申、穆、邱、章、柴、柯、厲、齊、賀、聶、桓、望、易、駱、年、魏、蓋、查、闞、余、陸、左、右、明、景、許、謝、紀、戎、薄、平、麻、晏、封、連、紹、雍、饒、東郭、賴、毋、谷等,計有48姓以上(太公廟側曾立過48姓碑)。

    林及其5姓:殷太師比干因勸諫殷紂王被剖心殺死,周武王賜比干的兒子姓“林”,于是,衛輝就成了林姓的發源地,比干就成了林氏的祖先。東南沿海各地、臺灣、東南亞及世界各國的華僑中,林姓占有很大的比重。近年來,他們紛紛到衛輝認祖歸宗。林姓后來有衍生了王、柴、孫、辜、李(李姓又一源)5姓。

    林姓著名人物有:近代史上鴉片戰爭中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民國時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以及中共黨內的陰謀家林彪等。

    毛姓:周武王滅商建立了周朝后,對他的子弟們進行了分封。周文王的第八個兒子、周武王一母同胞的弟弟叔鄭封到了“毛”這個地方,稱為“毛國”。公元前769 年毛國被鄭國滅掉,叔鄭的子孫以“毛”為姓。于是“毛國”就成了“毛”姓的發源地。據考證,“毛國”就在今天原陽縣一帶。“毛遂自薦”中的毛遂的故里就在現在的原陽縣師寨鎮路莊村,他是叔鄭的第21代孫,叫毛姓族人中最早的佼佼者。他的故事形成了一條著名成語叫“毛遂自薦”。

    毛姓的著名人物有:給《詩經》作注的西漢人毛亨和毛萇,西漢著名畫家毛延壽等等,還有當代中國革命的偉大領袖毛澤東。

    封姓:封姓源于封丘。相傳遠古時期炎帝的孫子“矩”是黃帝的老師,到了夏代其后代被賜土地,建都封父(即今封丘)。

    封姓著名人物有:唐代有封敖,翰林學士,文章寫的很好,后擢升為尚書有仆射(相當副丞相)。

    汲姓:汲姓源于為衛輝。衛輝舊稱汲縣,這是因為其境內有汲水,故名。春秋時衛國宣公的太子曾住汲地,他的后代就用他的居住地“汲”為姓。

    凡姓:周王朝初建時,周公旦的兒子被封到“凡”地,建立了凡國,人稱凡伯。他的后代就以國名為姓氏。“凡”地就在今衛輝縣市西南,即北云門鄉凡城村西北,現遺志猶存,但該姓較為少見。

    共及其4姓:殷商時,在今輝縣封有“共侯”;西周時,共伯和居住在此。春秋時,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在母親武姜的支持下謀反,被鄭莊公打敗趕到共城。他的后代就以“共”為姓。也有以共叔段為“段”為姓的。共姓的后代有為避仇在共字頭上加“龍”為“龔”,字左加水為“洪”,字下加“心”為“恭”的,所以說,共姓、段姓、龔姓、洪姓、恭姓皆源于輝縣。

    胙姓:西周初,周公旦的一個兒子被封到延津縣北的胙國(今胙城鄉),子孫就以“胙”為姓,“胙”是祭肉的意思,后人有人改“胙”為“作”,但兩姓都不多見。

    寧姓:源于新鄉市獲嘉縣。獲嘉縣為古寧地。公元前634年,衛成公的兒子季亹食采于寧,他的子孫就用了“寧”做姓氏。

    寧氏有兩個代表人物。一為寧戚,春秋時衛國人,人很有才,可家里很窮,常為人養牛趕車,一次到了齊國,他在車下喂牛,扣牛角而歌,齊桓公發現他是個人才,就拜為上卿,厚又升為相國。

    另一為寧越,戰國時代人。他小時常常感到農耕之苦,朋友告訴他只有讀書才能擺脫困境,如果書讀的好,30歲即可顯達富貴。他說,不要等到30歲。我要努力讀書,力爭15歲就要顯達。從此,別人休息,他不休息;別人睡覺。他不睡覺,終于于15歲時學有成就,后被錄用為官。

    燕姓:周初,召公奭被封到燕國,建都于薊(今北京一帶)。黃帝的后裔伯倏封到了今天延津縣東北,也稱“燕”。因兩燕相重復,故稱前者為北燕,后者為南燕。北燕后來成為戰國時七雄之一,南燕較弱小,不久為衛所滅。兩燕國后代中有人就以燕為姓。

    綜上所述,姜(包括呂、尚、盧、崔、丁、高、申、穆、邱、章、柴、柯、厲、齊、賀、聶、桓、望、易、駱、年、魏、蓋、查、闞、余、陸、左、右、明、景、許、謝、紀、戎、薄、平、麻、晏、封、連、紹、雍、饒、東郭、賴、毋、谷)、林(包括王、柴、孫、辜、李)、毛、封、汲、凡、共(包括龔、洪、恭、段)胙(作)、寧、燕等,計67個以上姓氏源于新鄉。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鄉上下五千年 2010-05-0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