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一九二0年出生于河南省新鄉市輝縣的常村。他的父親郭學忠給他取名為郭定生。一九三一年柏楊沒有讀過小學一年級就被他的父親郭學忠送到河南開封省立第四小學讀二年級。在小學后不久,被在許昌工作的父親帶到了許昌。回到開封后,他父親托人事關系,柏楊被送到省立開封第六小學讀二年級。后來柏楊由于和繼母的矛盾,回到老家輝縣讀四年級。
那時輝縣百泉鎮新成立了一所私立中學,招收初一學生,除了高小畢業生可以報考外,五年級肄業也可以同等學歷報名。柏楊以五年級肄業的資格去報考,被錄取成為這所學校的首屆學生。柏楊的叛逆性格,類似青年時代的郭沫若。在百泉中學期間,由于與校長梁錫山發生沖突,損害了校長的威嚴,被學校開除。
為了報考開封高中,柏楊的父親委托朋友王倫青為柏楊弄了一個假文憑,柏楊更名郭立邦,考上了開封高中。在高中時柏楊投筆從戎,在河南南陽軍事干部訓練班接受培訓。結業后去武昌國民黨 “戰干團”受訓六個月。受訓結業后被送到珞珈山武漢大學,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訓練班。在訓練班即將結業之際,日軍逼迫武漢,學員奉命撤離,到達長沙。到達長沙后柏楊又經長途跋涉到達洛陽,被分配到三青團河南省偃師縣當干事,沒過多久,就被派到四川重慶三民主義中央訓練團培訓。
在重慶中央訓練團培訓一個月后,柏楊又回到了偃師。為了實現自己考上大學的愿望,柏楊復習功課,為了報考大學,他化了五塊銀元,買了一張甘肅省天水中學二年級的肄業證書,考上了甘肅省甘肅學院(甘肅大學的前身)法律系。在蘭州甘肅學院時,王倫青老師又為他弄了一張貨真價實的開封高中二年級的肄業證書。
為了報考更好的大學,柏楊又來到重慶。在重慶青木關教育部戰區學生招致委員會找到一份工作,到西路口川東師范舊址的“登記處”當一名小職員,負責全國各地流亡學生的登記工作。
在此他將南京中央大學政治系三年級肄業期滿的學生郭大同的資料進行拍照復印,將“郭大同”涂改為“郭衣洞” ,自填自簽了一份登記表,偽造了一份大學肄業期滿證件,柏楊因此得以進入到,由沈陽遷至四川省三臺縣的國立東北大學讀書。柏楊“郭衣洞”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抗日戰爭勝利后東北大學遷回沈陽,柏楊經過長途跋涉,到達了沈陽北郊的國立東北大學內繼續讀書。到達沈陽后教育部在清理南京中央大學學生檔案時,發現郭衣洞的檔案是偽造的,下令東北大學,開除郭衣洞的學籍。柏楊被東北大學開除后,從沈陽經過北京,過上海去臺灣,從此開始了他在臺灣的人生旅程。
到臺灣后柏楊在臺灣屏東農業職業學校當人事員。因收聽大陸廣播,被當局逮捕關押,釋放后被學校開除。由范功勤介紹,柏楊到臺南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附工”當了一年歷史教員,因拿不到聘書,去草屯中學教國文,兩個學期后,被邀請到臺北“國際青年歸主協會函授學校”當教員。
柏楊青少年時期的自學經歷,與法國盧梭類似,自學增長他的學識,豐富他的才能。柏楊少年時代就愛好文學,讀過《小朋友》、《牛話》、《鬼話》、《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之類的書刊。在百泉中學初中期間,讀過《紅樓夢》等書。在開封高中時對《金粉世家》、《大江東去》之類的書愛不釋手。開始接觸新文藝小說,喜歡魯迅的作品,柏楊后來的雜文創作深受魯迅的影響。
一九五五年,柏楊出任臺灣“救國團”文教組組長。此后不久,柏楊將自己在“歸主國際協會”的親身經歷寫成了一篇散文發表在《自由談》雜志上,產生了較大反響,從此開始了他的文學生涯。
在此期間,一直以假文憑闖過關口的柏楊,連續獲得了兩張貨真價實的真文憑,東北大學畢業證書和“國立政治大學畢業證書”,遲到的文憑,弄假成真,掃除了他煩惱已久的陰云。真是運退時黃金失色,運到時頑鐵生輝。
后來柏楊受成功大學校長閻?扌說難?請,去該校教授“三民主義”。此前柏楊在一九四八年受聘于遼陽遼東文法學院的副教授。這是他第二次當大學教授。此時柏楊還擔任青年寫作協會總干事,結識了五十年代所有著名的臺灣任憑家,對他以后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柏楊在《自由中國》發表《幸運的石頭》,諷刺某大人物,為他種下了禍根,招來了麻煩。成功大學將他解聘民。
柏楊被成功大學解聘后,應總編李子弋的邀請到《自立晚報》工作。柏楊到《自立晚報》后不久,就成了臺灣的名記者,許多重要新聞和重大事件,都由他去采訪報道。他在采訪臺灣橫貫公路建設時路過一個原住居民村落,當地原住居民的馬來發音叫:“古柏楊 ”,柏楊把這個名字牢記在心。他回到臺北后,寫了一篇雜文就署名“古柏楊”,后改為“柏楊”,從此以“柏楊”之名,震驚臺灣文壇,聞名世界。
柏楊因十年雜文激怒了臺灣當局,以“大力水手”案為導火線,于一九六八年三月四日被捕入獄,經歷了九死一生,于一九七七年四月一日才得以出獄,獲得自由。被關押了九年零二十六天。出獄后柏楊重建家園,安身立命,潛心著述,撰寫《柏楊版資治通鑒》創造奇跡,產生了廣泛影響。
柏楊在臺灣從事文化活動四十五年,小說十年,創作了《曠野》、《秘密》、《莎羅冷》、《怒航》、《掙扎》等作品,雜文十年,出版了《玉雕集》、《倚夢閑話》、《西窗隨筆》、《牽腸掛肚集》、《云游記》、《丑陋的中國人》等書。牢獄十年,專欄五年,通鑒十年,史學界認為,《柏楊版資治通鑒》是柏楊學術上的成就達到頂峰時期的標志。
柏楊說:“我只會欣賞詩,不會作詩,直到身陷絕境。第一首《冤氣歌》,及第二首《鄰室有女》,是在調查局監獄,無紙無筆,用手指刻在剝蝕了的石灰墻上,甲盡出血,和灰成字”。
柏楊前前后后共創作古詩四十首,詞十二首,合起來共五十二首,他在這些詩詞中,有激憤,有哀愁,有真摯的抒情,有急切的思念,有的借古諷今,有的直刺敵人,切中要害。出版了詩集《柏楊詩抄》。
一九九二年美國鳳凰國際詩人聯合協會通過決議,授予柏楊“國際詩人”的稱號,并給他頒發“國際桂冠”獎。
柏楊的人生道路充滿傳奇色彩,假文憑,真學問,歷經坎坷,成就斐然,令人驚嘆。文/蔣益文【原標題:柏楊:假文憑真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