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書法界有一位書法理論家,從事理論工作二十年多年,撰寫論文300多篇,著作等身。同時他書藝精妙,法度嚴謹,取法高古。他就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西中文。
西中文先生出生于河南省固始縣城關鎮,受家庭影響,他幼年就以善書而聞名鄉里。開始是父親逼著臨帖,一開始的時候還有點勉強,后來臨了帖以后,感覺特別喜歡書法,家里藏的一些字帖,像柳公權,米南宮,王羲之這些人的字帖,家里有的,他幾乎都臨遍了。
1968年,西中文從廣州中山大學畢業,仍一直堅持書法創作。文革期間,搞書法沒有一個從容的環境,他就從抄寫大字報當中找到了練習書法的樂趣。“中國有很多的書法家都是從那時候抄大字報抄出來的,我也是其中之一。”西中文先生說。
文革結束后,西中文開始更加刻苦地臨習書法,勤奮鉆研書法理論。臨帖臨的是趙孟頫的《汲黯傳》,整整臨了十年,這個十年究竟寫了多少遍,他自己也算不清楚了。在這個時候,他打下了扎實的功底,同時,還寫王羲之的《圣教序》。
光寫不行,西中文先生也很注重與同道們的交流。像張海先生,周俊杰先生,都是他調到省書協工作的時候認識的,通過交流,對他書法的提高有很大的好處。“從他們的藝術成就,他們的藝術道路,以及他們的藝術經歷里面,找到了自己應該走什么樣的路子,所以書法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西中文先生說
1985年,西先生被調到省石油公司辦報紙,并與書法大家周俊杰一起,參與了省書協的工作。這個時候,他們開始一塊編書法教材。當時教育部專門有一個文件,要求在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里面,把書法作為一種選修課,必修課,各個省都要自己編教材,河南作為試點省,編教材任務就落到了西先生他們的肩上。他和周俊杰一起編了一套《書法藝術》,同時一塊還一塊編了《河南書法論文集》,全國隸書討論會的文集,第六屆書協討論會的理論文集等等,這些經歷,讓他更系統地對中國的書法史、書法大家進行了重新認識和了解。
西中文先生數十年臨池不輟,寒暑無間,他的書法創作在全國性書法大賽中屢獲大獎。中國書協主席張海先生說西中文先生“書風清新典麗、雅正清剛,兼融碑帖,以帖為主,主要走的還是王羲之《圣教序》的路子,參以米芾、趙松雪、文征明等人,風流蘊籍,春風大雅,其小楷寫得尤其好,魏晉風骨、隋唐氣格,尤其得趙孟頫《汲黯傳》之三味,具有很濃的書卷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西中文先生筆下的小楷,無論是方斗、橫幅、中堂,還是圓形、扇面,均布局合理,章法有度,結構巧妙,熠熠生氣貫其間。
學養深厚的西中文先生在書法理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較大成就。從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中國書協學術研究會,他的論文都入選了,而且其中有好幾屆還獲了獎。建述也頗豐,前后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出版理論專著3部。張海先生介紹說“近二十年來,他在國內外各專業報刊上發表了大量的書法理論文章,內容涉及書法美學、技法、史論、書法賞析、書法文化等方面,盡管內容不同,角度各異,然而我們在每篇中總能看到他那寓嚴密邏輯于樸實文風之中的理論風格。我尤其贊成他在技法方面的一些理論文章,因為他本人在書法創作上有相當造詣,所以在技法方面的論述言之有物,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和廣泛的知道意義。中文先生的書法論文曾在全國書學研討會上獲國家獎,在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評選中獲理論提名獎,是當今書壇頗有成就的書法家和理論家。”
關于書法,西中文先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認為學習書法一定要先繼承,后創新,而且創新不能盲目追趕流行時尚。當前的書法界,有一種流行的時尚,這一陣子流行什么,下一陣就不太流行了,所以,對學書的人,如果老是跟著流行往前走,就會感覺走來走去沒有自我,過幾十年回頭一看什么也沒落下。所以西中文先生一直強調,學書法應該從傳統上扎扎實實的下功夫,要把傳統繼承好。同時,要有足夠的耐心,速成的想法不符合書法自身的規律。
西中文建議學書者需要加強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我見過很多書法家,到一個地方寫字,掂起筆來不知道寫什么,拿書翻半天,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內容,如果找到了一個,或者別人指定了一個內容,掂起筆來是寫一句看一句,甚至是寫一個字看一個字,這樣對書法創作肯定是有影響的。因為書法它作為一個創作來說,講究氣韻,講究章法,講究結構,要把這些東西在心中醞釀熟了以后,寫出來才渾然一體,如果看一個字寫一個字,怎么可能把它寫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呢。這就給書法家提出一個要求,要有相當的文化修養,對傳統文化要有相當的把握,而且書法本身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的不深的話,那么對書法真正的含義也不會有深刻的理解。”
西中文對書法創新進行了總結,提出了六大規律。他認為,書法作為一個藝術來說,要創新首先要具備,一個是資源條件,這種資源條件包括社會條件,歷史的條件和個人的條件。第二條就是厚積薄發,有創新能力的,有創新成就的書法家,一定是厚積薄發,對傳統的東西一定是吃得很透,積累的很厚。第三條是集體成果的,創新不是一個人的成果,必定是多數人,也就是這個時代的人都在為這個課題而努力。第四個規律是組合律,創新不一定是原創,真正的創新是把前人的成果組合在一塊,這種創新的形式更多一些。第五個是個性流,搞書法創作,要有個性,如果沒有個性,肯定是沒有創新的。第六個就是極限,就是說創新不是無限制的。
張海先生說:“西中文先生正值書法的盛年,憑他的勤奮、執著以及多年積累的功底,相信他還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我們也相信。【原標題:西中文先生其人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