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信陽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信陽

一任暮年橫大千——記書法家李乾山

2012/6/14 10:35:45 點擊數: 【字體:


    李乾山,別號大別山農、土丁齋主,勉勵自己要像大別山下的農民一樣,辛勤的耕耘在書法園地里。

    李乾山學書的歷程,是一部艱辛曲折的個人奮斗史。1924年農歷正月初五,河南固始縣石佛店鄉盛湖邊一個農戶家生一男丁,他就是李乾山。父輩世代為農,有耕無讀。那是兵荒馬亂的年代,但是父母還是意志決絕地送剛滿8歲的兒子讀私塾,7年后又督促兒子上中學。

    在鄉村私塾,李乾山先后受業兩位清末秀才門下。兩位老先生知識淵博、治學嚴謹,要求學童全面兼習,既要熟背四書五經,對習字、寫詩、作文要求尤高。武中孚老秀才藏書多,夏天天氣好時,先生就讓學童幫著把藏書搬到外面晾曬。李乾山意外地被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字帖牢牢吸引。老先生很慷慨:喜歡拿去練吧。在先生的悉心指點下,李乾山由始窺書道之精妙。此后的幾年里,在固始中學,在潢川聯師,有幸得到清末進士何棣伍、書法名家宋建侯、王子敬教誨,書藝大進。

    1946年,李乾山順利考入河南大學。這期間,李乾山得到了古文字、古音韻學家、書法篆刻和書畫理論家于安瀾教授的面命親傳。大學剛讀了一年,李乾山就迫于生計,不得不離開自己深深依戀的學府,徒步乞食半月回鄉。

    貧困、輟學、閉塞,一切的艱難都阻擋不住李乾山矢志攀登書藝的步伐。返鄉后,他仍臨池不輟,決心走出封閉,向名家求藝。1947年,年輕氣盛的他奔赴當時的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叩開當時極負盛名的大書法家、時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于右任先生的門,得到大師的熱情指點。于老鼓勵他應在不失褚字的基礎上,寫出自己風格,并欣然揮毫,書贈“學古不泥古,學今不作奴”的箴言。李乾山終身奉為圭臬。

    1948年11月,李乾山參加了革命,擔負地方鄉鎮領導工作。1952年棄政從教。 1958年被戴上“右派”帽子,勞教四年;1961年返鄉,躬耕田畝達20年之久。    坎坷中的李乾山為練習書法,戴過高帽、掛過黑牌、抹過黑臉、游過村街,數次被批斗。然而,李乾山的追求“雖九死其猶未悔”。他訂了一份《河南日報》,閱讀之后先用淡墨寫大字,再寫小字,而后又在空隙處寫小楷,待寫到一片墨黑時就用毛筆蘸清水繼續書寫,直到把一張報紙寫爛,他才舍得扔掉。正是憑著對藝術的執著熱愛與追求,他才走過了人生最慘淡的歲月。

    1978年,李乾山平反恢復工作;1984年,他迎來了藝術上的春天:第一屆中原書法大賽上,李乾山摘取大賽一等獎桂冠。這一年,他60歲。同年,他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任信陽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李乾山深知藝無止境,他把獲獎當做新的開端;赘啐g的他仍以小學生般虔誠向“當代草圣”林散之等名家拜師求藝,苦心精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1992年,他在全國第一屆正書大展中獲優秀獎;1995年又以72歲高齡,作品入選六屆國展。

    李乾山在書法藝術上取法廣泛,碑帖兼融,正草隸篆諸體皆控,更精研小楷、行草,筆法老辣。不僅如此,他還不遺余力提攜新人,對地方書法藝術隊伍的成長壯大做出努力。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在分析“中國書法之鄉”固始縣書法隊伍陣容形成的原因時,予以高度肯定:“固始有一大批書法作者,路子正,水平高,顯然與雷云霆、李乾山等老一輩書家的言傳身教有密切的關系。”

    2009年,李乾山獲全國第三屆“蘭亭獎·教育獎”提名獎。他出任固始縣書協主席,極力獎掖提攜新人,全縣習書之風大盛,一批書法人才脫穎而出,一個縣就涌現中國書協會員38人,省書協會員100余人,書法愛好者數以萬計,累計有一百多人次在“國展”、“蘭亭獎”、“中青展”、“青年展”等全國性大展(賽)中入展獲獎。

    李乾山一直熱心公益事業。多年來,為縣圖書館先后累計捐贈40余萬元購買圖書12000余冊。2009年,固始縣人民政府授予李乾山先生“終身成就獎”,并正在籌劃建設“李乾山書法藝術館”。

    桃李滿天下的李乾山,豪情不減,依然高歌“人老筆頹心似禪,愿將血液注新鮮。閑來信手隨時寫,一任暮年橫大千。”【原標題:一任暮年橫大千——記書法家李乾山】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作家網 作者: 王散木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