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走進河南 >> 河南區劃 >> 瀏覽文章
精彩推薦
熱點關注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熱點排行

濮陽市

2013/1/10 10:24:26 點擊數: 【字體:

   
  濮陽市
    基本情況

  
    位置面積 濮陽市位于河南省東北部,黃河下游,冀、魯、豫3省交界處。東、南部與山東省濟寧市、菏澤市隔河相望,東北部與山東省聊城市、泰安市毗鄰,北部與河北省邯鄲市相連,西南部與河南省新鄉市相倚,西部與河南省安陽市接壤。地處北緯35°20′0″~36°12′23″,東經114°52′0″~116°5′4″之間,東西長125公里,南北寬100公里。全市總面積為4188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2.5%,其中耕地面積26.94萬公頃。

  
    地質地貌 濮陽的大地構造屬華北地臺,其轄區位于東濮凹陷之上。東濮凹陷夾在魯西隆起區、太行山隆起帶、秦嶺隆起帶大構造體系之間。東有蘭聊斷裂,南接蘭考凸起,北界馬陵斷層,西連內黃隆起。東濮凹陷是一個以結晶變質巖系及其上地臺構造層為基底,在新生代地殼水平拉張應力作用下逐漸裂解斷陷而成的雙斷式凹陷,走向北窄南寬,呈琵琶狀。該凹陷形成過程中,在古生界基巖上,沉積了一套巨厚以下第三系為主的中、新生界陸相沙泥巖地層,是油氣生成與儲存的極有利地區。

  
    濮陽地貌系中國第三級階梯的中后部,屬于黃河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地勢較為平坦,自西南向東北略有傾斜,地面自然坡降南北為1/4000~1/6000,東西為1/6000~1/9000。地面海拔一般在48~58米之間。濮陽縣西南灘區局部海拔高達61.8米,臺前縣東北部最低僅39.3米。由于歷史上黃河沉積、淤塞、決口、改道等作用,造就了濮陽平地、崗洼、沙丘、溝河相間的地貌特征。境內有臨黃堤、金堤及一些故道殘堤。平地約占全市面積的70%,洼地約占20%,沙丘約占7%,水域約占3%。

  
    礦藏
濮陽地質因湖相沉積發育廣泛,下第三系沉積很厚,對油氣生成及儲存極為有利。已知的主要礦藏是石油、天然氣、煤炭,還有鹽、鐵、鋁等。石油、天然氣儲量較為豐富,且質量好,經濟價值高。地質資料表明,最大儲油厚度為1900米,平均厚度1100米,生油巖體積為3892立方公里。據其生油巖成熟狀況、排烴及儲蓋條件,經多種測算方法估算,石油遠景總資源量達十幾億噸,天然氣遠景資源量2000億~3000億立方米。本區石炭至二疊系煤系地層分布面積為5018.3平方公里,煤儲量800多億噸,鹽礦資源儲量初步探明1440億噸。鐵、鋁土礦因埋藏較深,其藏量尚未探明。

  
    氣候 濮陽市位于中緯地帶,常年受東南季風環流的控制和影響,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風沙,夏季炎熱雨量大,秋季晴和日照長,冬季干旱少雨雪。光輻射值高,能充分滿足農作物一年兩熟的需要。年平均氣溫為13.3℃,年極端最高氣溫達43.1℃,年極端最低氣溫為-21℃。無霜期一般為20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54.5小時,平均日照百分率為58%。年太陽輻射量為118.3千卡每平方厘米,年有效輻射量為57.9千卡每平方厘米。年平均風速為2.7米每秒,常年主導風向是南風、北風。夏季多南風,冬季多北風,春秋兩季風向風速多變。年平均降水量為502.3~601.3毫米。

  
    水文 水資源 濮陽市屬河南省比較干旱地區之一,水資源不多。地表徑流靠天然降水補給,平均年徑流量為1.86億立方米,徑流深為44.4毫米。境內淺層地下水資源量為6.73億立方米,其中可開采資源量6.24億立方米。濮陽市境內有河流97條,多為中小河流,分屬于黃河、海河兩大水系。過境河主要有黃河、金堤河和衛河。另外,較大河流還有天然文巖渠、馬頰河、潴龍河、徒駭河等。

  
    黃河 干流自新鄉市長垣縣何寨村東入濮陽,流經濮陽縣、范縣、臺前縣的縣南界,由臺前縣張莊村北出境,境內流長約168公里,流域面積2487平方公里,約占全市總面積的54%。這段黃河水量比較豐富,是濮陽的主要過境水資源。黃河年平均流量為659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徑流總量為207.82億立方米。黃河曾給濮陽人民帶來過深重的災難,屢次決口、改道,使人民深受其害。“歲歲河災,民不得耕者十五六”。歷代雖與黃河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也曾出現過不少治黃能手和治黃功臣,但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基本控制了這條桀驁不馴的萬里巨川。濮陽建市以后,進一步加強黃河治理,修固堤防,整治河道,引黃淤灌,變害為利。

  
    金堤河 系黃河的一條支流,源于新鄉縣司張排水溝,自安陽市滑縣五爺廟村入濮陽境,流經高新區、濮陽縣、范縣、臺前縣,于臺前縣吳壩鄉張莊村北入黃河。境內流長131.6公里,流域面積1750平方公里,約占全市總面積的42%。它在境內的主要支流有回木溝、三里店溝、五星溝、董樓溝、胡狀溝、房劉莊溝、濮城干溝、孟樓河等。濮陽水文站的資料表明,金堤河年平均流量為5.26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徑流量為1.66億立方米。金堤河干流河道寬淺,比降平緩,流域內洪澇災害頻繁。1965年進行過一次治理,治理后在除澇、防洪、治堿等方面發揮了良好的效益。但由于年久失修,河道淤積,堤防殘破,阻水作物和阻水建筑物較多,洪澇水出路不暢,加之涉及豫、魯兩省,管理困難,造成流域內屢屢發生洪澇災害。同時,由于金堤河水不能及時排入黃河,河水長期浸泡金堤,嚴重威脅北金堤的安全。因此,1995年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批準實施金堤河干流近期治理工程,設計防洪標準20年一遇、除澇標準3年一遇。1996年11月金堤河干流近期治理工程全面開工,2002年全部完成建設任務。治理后顯著改善了上游的排水條件,河床寬深,蓄水量大,在下游南北小堤堤防堅固,充分發揮了防洪、除澇和減災的作用。由于是近期治理,還有部分工程項目未實施,需要進一步進行治理。

  
    衛河源于太行山南麓,自安陽市內黃縣西善村北入濮陽市,流經清豐、南樂兩縣,于南樂縣西崇町村東出境,入河北省,再至山東臨清入運河,境內流長29.4公里,流域面積380平方公里。境內主要支流有硝河、加五支等。衛河支流多出自太行山區,源短流急,暴雨集流迅速,支大干小,排水不暢,常泛決成災,歷史上多有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曾對干流進行局部疏浚、擴挖、截流、清淤,并對堤防多次修復,泄洪流量由650~85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2000~2500立方米每秒。衛河年均徑流總量為27.47億立方米,平水年為23.91億立方米,偏旱年為14.29億立方米。

  
    馬頰河發源于濮陽澶州坡,自西向東北流經濮陽縣、華龍區、清豐縣和南樂縣,從南樂縣西小樓村南出境,至山東臨清穿大運河東北而去,注入渤海。境內流長62.5公里,流域面積1150平方公里,境內主要支流為潴龍河。年均流量為2.47立方米每秒,年均徑流量為0.7億立方米。

  
    過境水中,引用黃河水的潛力最大。偏旱年份,全市可供利用的過境水總量8.54億立方米,平水年為6.56億立方米,其中大部分是黃河水。

  
    濮陽地下水分布廣泛,富水區和中等水區約占全市總面積的70%。但近些年,由于大量開采地下水,年開采量大于補給量,導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土地土壤 濮陽市總面積41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64.3%,人均0.091公頃(1.36畝)。其基本特征是:地勢平坦,土層深厚,便于開發利用;墾殖率較高,但人均占有量少,后備資源匱乏。濮陽市土地開發利用歷史悠久,絕大部分已開辟為農田,土地墾殖率77.5%。除生產建設和生活用地外,宜農而尚未開墾的荒地已所剩無幾。

  
    濮陽市的土壤類型有潮土、風砂土和堿土3個土類,9個亞類,15個土屬,62個土種。潮土為主要土壤,占全市土地面積的97.2%,分布在除西北部黃河故道區以外的大部分地區。潮土表層呈灰黃色,土層深厚,熟化程度較高,土體疏松,沙黏適中,耕性良好,保水保肥,酸堿適度,肥力較高,適合栽種多種作物,是農業生產的理想土壤。風砂土有半固定風砂土和固定風砂土兩個亞類,共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6%,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黃河故道,華龍區、清豐縣和南樂縣的西部。風砂土養分含量少,理化性狀差,漏水漏肥,不利耕作,但適宜植樹造林,發展園藝業。堿土只有草甸堿土一個亞類,占全市土地面積的0.2%,主要分布在黃河背河洼地。堿土因堿性太強,一般農作物難以生長,改良后可種植水稻。

  
    植物動物資源植物資源境內生存植物除農作物外,尚有118科381屬1200余種。其中,蕨類植物3科3屬6種,裸子植物3科13屬75種,被子植物112科365屬1120余種,引進馴化植物達630種。境內植被組成成分豐富,孑遺、稀有植物較多,而以禾本科、豆科、菊科、薔薇科、茄科、十字花科、百合科、楊柳科、傘形科、錦葵科、石蒜科、玄參科、仙人掌科、毛茛科、莧科、石竹科、莎草科為主,多屬暖溫帶植被。濮陽天然林木甚少,基本為人造林,主要分布在黃河故道及背河洼地。優質用材林樹種主要有毛白楊、三倍體毛白楊、速生楊108、加拿大楊、楓楊、榆、柳、泡桐、椿、槐等。經濟林樹種主要有紅棗、蘋果、桃、杏、梨、葡萄、柿、山楂、核桃、花椒等。

  
    濮陽地處沖積平原,是農業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主要栽培植物為糧食作物,如小麥、玉米、水稻、紅薯等,其中小麥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為全國商品糧基地之一。蔬菜種類有12大類100多個品種,種植較多的有白菜、西紅柿、蔥、蒜、韭菜、辣椒、蘿卜、黃瓜、茄子、馬鈴薯、豆角、姜、藕、菠菜,芥菜、冬瓜、南瓜等。近年引進蔬菜新品種20多個,如芥蘭、西蘭花、木耳菜、佛手瓜、雪蓮果、蒜蔥、五彩椒等。

  
    全市常見藥用植物110余種,分布零散。隨著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近年引種較多。本地著名的藥用植物是香附、枸杞、二花、車前子、半夏、益母草等。

  
    境內園藝花卉及其他觀賞植物有70多種。近幾年,非洲菊等鮮切花生產發展較快,成為中國北方主要的鮮切花生產基地。

  
    動物資源常見的有4門12綱39目85科200多種。其中,脊椎動物(魚類、爬行類、兩棲類、鳥類、哺乳類等)有5綱20目32科;野生動物中,獸類主要有野兔、狐貍、獾、鼠、黃鼬、刺猬等。1997年調查全市鳥類有38種,主要有鵲、雀、燕、貓頭鷹、啄木鳥、布谷、鴿子、畫眉等;水生動物主要有蛙、蟾、魚、蝦;昆蟲種類繁多,常見的有11目45科,害蟲天敵有9目44科70種。

  
    飼養動物有30多種,其中家畜主要有牛、驢、馬、騾、豬、羊、兔,家禽主要有雞、鴨、鵝、鴿、鵪鶉等。另外,桑蠶、蜜蜂的養殖也有較快的發展。豬、羊、兔、雞的飼養占有優勢。產于濮陽縣的青山羊、產于臺前縣的小尾寒羊及清豐縣的豫豐黃兔久負盛名,是出口創匯產品。

  
    歷史沿革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在此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于戰國時期,因位于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后因黃河泛濫淤沒)之北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86年,境內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證明,七八千年前這里已有人類活動。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掘出三組蚌砌龍、虎圖墓葬。據測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殼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專家據此遺址推斷,6000年前濮陽地區已率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并成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發源圣地。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

  
    上古時期 濮陽一帶地處河濟平原,是黃帝為首的華夏集團與少昊為首的東夷集團活動的交接地帶。黃帝與蚩尤的大戰就發生在這里,據說蚩尤之首就埋在今臺前縣。黃帝長子玄囂青陽氏邑于頓丘(今清豐南),次子昌意在南樂筑昌意城;黃帝史官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被尊為“造字圣人”,今南樂有造書遺址及倉頡陵、倉頡廟。中原地區繼黃帝之后由顓頊統一治理,都帝丘(今濮陽東南高城,史稱“顓頊之墟”)。顓頊時,其氏族集團實力強大,打敗了以共工為首的集團,活動范圍“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顓頊之后,帝嚳繼位,初都帝丘,后遷都伊洛平原。帝嚳賜顓頊玄孫樊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陽東南)。帝嚳之后,堯繼位成為祁姓集團首領,以冀州為活動中心,死后葬于城陽(今范縣東)谷林。范縣原有堯母慶都廟,今辛莊鄉北有堯子丹朱墓遺址。舜生于姚墟(今濮陽東南),住南河。他在黃河之濱燒制陶器,到雷澤(古澤名,在今范縣東南)漁獵,去歷山耕作,還販于頓丘(今清豐)。舜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干,后代堯而立,成為姚姓聯盟的首領。堯舜之時,水患頻仍。以秦(今范縣)為活動中心的東夷首領伯益協助大禹治水,兩大集團在聯合抗洪斗爭中進一步增進了民族融合。

  
    夏朝時期 帝仲康六年,因昆吾氏有功于王室,故封昆吾氏為“夏伯”,位居五伯之首。昆吾氏自此在濮陽建立昆吾國,至帝廑四年遷許,建都時間近300年。夏啟時于昆吾鑄九鼎,并視為國寶。夏帝仲康的兒子相為羿所逐,奔依同姓邦國斟灌氏。后相即位,都帝丘,至帝杼時遷都于原。在今濮陽范圍內,當時還有顧(今范縣城東南)、觀(今清豐南)等封國。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濮陽一直是夏文化中心地帶,不僅農業發達,制陶和冶銅技術也處于領先地位。

  
    殷商時期 以契為始祖的子姓集團至相土時遷至商丘,即帝丘(今濮陽境內),活動于今豫北、冀南和豫東一帶,勢力發展到東海之濱。湯征服了昆吾、韋(在今滑縣東南)、顧等邦國,后滅夏建商,以帝丘為其陪都。

  
    西周時期 帝丘一帶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旦東征,平定武庚及三監叛亂,封康叔于河、淇之間,建立衛國,帝丘一帶受其節制。西周時,帝丘一帶的經濟、文化都得到迅速發展,實力較強。厲王時,衛武公曾帶兵入朝平定叛亂,穩定政局。

  
    春秋時期 濮陽一帶仍屬衛國,為當時較先進的地區之一。公元前660年,狄人入侵衛國,占領衛都朝歌。公元前629年,衛成公遷都帝丘(今濮陽)。帝丘成為衛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凡388年。公元前602年,黃河大改道流經濮陽,給這里帶來水利之便。這一時期人們用桔槔提水灌田,農業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業的發展帶動了紡織、皮革、竹木、冶鑄等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業興旺,涌現出一批城鎮。如臨黃河的戚邑,水陸交通便利,經濟十分繁榮。僅公元前626年至前479年的140多年間,春秋經傳中關于戚的記載即28處,諸侯來衛國的14次會盟中,就有半數在戚舉行。其他如咸(位于今濮陽市東南25公里)、鐵丘(位于華龍區)、頓丘(今清豐西北)、五鹿(今清豐南)、清丘(位于市東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絕,異常繁華。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促進了思想的活躍,精神的解放,文化的發展,勞動人民于“桑間濮上”創造的詩歌“衛之新聲”,風靡華夏。先進的衛文化既培育了中國第一個杰出的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也激勵工奴于公元前478年掀起世界上最早的手工業奴隸暴動——百工起義。同時,因帝丘“據中國要樞,不獨衛之重地,抑亦晉鄭吳楚之孔道也”,向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鐵丘之戰等都發生在這里。

  
    戰國時期 鐵農具和牛耕普遍推廣,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各諸侯國為壯大實力、爭奪霸權競相改革,大批優秀人才應運而生,僅濮陽人就有政治家和軍事家吳起、儒商子貢、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呂不韋、外交家張儀等,為推動社會進步作出了貢獻。呂不韋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記載了天文、地理、物理、醫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戰國后期,大國爭霸,帝丘一帶戰爭頻繁,原為西周第一大國的衛國,春秋時已降為中等諸侯國,到戰國時更加式微,最后僅剩濮陽城(今濮陽縣東南)一彈丸之地。公元前242年,秦置東郡,次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君角被遷到野王(今河南沁陽)。公元前240年,東郡治濮陽。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亡。

  
    秦漢時期 秦統一中國后,為束黃河之水,曾修金堤(即原黃河大堤,頂寬20丈,兼作御道。謂其堅固無比,故名金堤)。秦末,濮陽人民助項羽大敗章邯,加速秦朝滅亡。漢時,濮陽仍為東郡治所。西漢武帝曾于元封二年(前109年),親率官吏、將士數萬人到濮陽堵塞瓠子河決;西漢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秋,河決東郡,朝廷遣官發眾來堵,并增筑金堤;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濮陽人民修渠筑堤,固河道于濮陽城南,黃河安瀾700余年。西漢時期,濮陽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口大增,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濮陽人口已達3787萬人。成為中國當時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今戚城遺址豐富的漢代灰層出土的大量陶器、漢銅鏃、銅釜、犁、鐵鑊、石器及水井等文物,表明當時這里十分發達。漢初,戚曾是將軍李泌的封邑。漢時濮陽經濟文化發達,人才薈萃,名臣汲黯、經學家索盧放、京房等濮陽人均為一代俊杰。

  
    兩漢之間短暫的新朝,曾把東郡改名治亭。

  
    東漢末年,濮陽再次成為軍閥逐鹿的戰場。194年,曹操與呂布大戰濮陽相持百余日,戰亂、旱災、蝗災相互交織,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370年間,魏、后趙、冉魏、前燕、后燕、前秦、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等割據者曾先后在濮陽地區稱王道孤。這里的行政建置朝立夕廢,變化頻仍,幾個轄縣分別隸屬過濮陽郡、東郡、魏郡、頓丘郡、昌樂郡、武陽郡等。西晉時還曾建濮陽國。南北朝時,濮陽更是兵連禍結,干戈紛然,大量居民被迫遷徙,邊塞游牧民族陸續入居濮陽,與漢族融合,同時把大片耕地改為牧場,農業生產受到破壞。至北魏時,孝文帝實行均田制,農業才有所恢復。綜觀此期,亂多于治、毀多于創,濮陽地區經濟蕭條,文化衰退。曹魏、前秦、北魏時,曾有過短期的穩定,濮陽經濟有所恢復,也產生了一些有貢獻的人物,如書法家竇遵,文學家董微,名臣李彪、李諧、李崇、王觀、吳隱之等。

  
    隋唐時期 據煬帝大業八年(612年)政區劃分,今轄區分屬東郡(治白馬)、汲郡(治在今滑縣城西北)、濟北郡(治在今東阿西北)、武陽郡(治貴鄉,今河北大名東北)。隋文帝實行節儉政治、輕徭薄賦,大開漕運,使經濟得到了較快恢復。大業四年(608年),永濟渠過濮陽后,便利了交通,濮陽日趨繁榮。不久,隋煬帝的暴政迫使濮陽人民紛紛參加東郡法曹翟讓領導的瓦崗軍反隋,這支起義軍在推翻隋朝統治中起了骨干作用。唐初,為避唐高祖李淵之諱,改澶淵縣為澶水縣。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轄澶水、頓丘、觀城等縣,今南樂縣屬魏州,范縣屬濮州,臺前縣境屬鄆州。唐大歷七年(772年),割頓丘、昌樂4鄉于清豐店置清豐縣,屬澶州。初唐時,濮陽一帶地曠人稀,均田制實行程度較高,水利興修,農業生產恢復較快。唐朝中期,黃河安瀾,濮陽的農業、手工業等得到長足發展。絲絹業聞名全國,絲織貢品列為上三等。唐代濮陽文化發達,人才輩出,杰出的天文學家僧一行(張遂),第一個測量子午線長度,最先發現了恒星運動。還產生了勤政廉潔的杜暹,拒重賄名留青史的李義琰,唐輔臣張公謹、杜鴻漸,抗擊安史叛亂的名將南霽云等名人。唐末至五代,濮陽一帶又成了血雨腥風的群雄逐鹿之地,僅后梁、后唐就在濮陽征戰20余場。長期兵燹戰亂,使唐代前期100多年的建設遭到嚴重破壞。

  
    宋元時期 入宋以后,屬唐河北路為澶州澶淵郡鎮寧軍節度,俗稱澶淵。熙寧十年(1077年),州城為大小所毀,改筑州城于濮陽(今濮陽)為州治。宋徽宗崇寧初,濮陽一度納入京畿路,成為京師北輔。1106年升為開德府,轄濮陽、觀城、臨河、清豐、衛南、朝城、南樂7縣。同年,契丹兵臨澶州,濮陽軍民奮起抵抗,在寇準力諫下,真宗御駕親征至澶。宋軍射殺遼主將蕭撻覽,迫遼言和,雙方簽訂了有名的“澶淵之盟”。此后百余年,兩國相安,宋時濮陽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得到較大發展。到神宗元豐年間,澶州一帶已相當富饒,人口回升,有55989戶,比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增長42%。紡織業發展更快,成為當時“衣被天下”的地方。這一時期,濮陽名人輩出,著述家晁迥、晁宗愨、晁永之,名將趙延進,清官王贊、張田,治黃專家高超等彪炳史冊。北宋后期,朝廷腐敗,濮陽不少人被逼上梁山,參加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1128年秋,金兵占領開德府,復名澶州。金皇統四年(1144年)改澶州為開州,轄今濮陽縣、清豐縣。此時,今南樂縣屬大名府、范縣屬濮州、今臺前縣境屬東平府。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第五次大改道而南遷,經延津、封丘、壽張(其轄區部分為今臺前境)入梁山。1222年,成吉思汗派兵占領開州。金元統治時期,雖注意生產,但因破壞太重,加之黃河屢決,經濟難以恢復。終元之世,開州的經濟文化都未達到北宋鼎盛時期的水平。唯戲曲藝術有所創新,濮陽人宮天挺的元曲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其本人成為元代雜劇大家之一。

  
    明朝時期 濮陽仍稱開州,轄清豐縣、南樂縣,屬大名府,范縣屬東昌府,今臺前縣(壽張一部分)境屬兗州府。明初,因受戰爭破壞,這里景象極為荒涼,“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土著只余七姓,丁不滿千”。朱元璋下詔鼓勵無田農民辟荒造田,并從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數次將山西黎民徙居濮陽一帶置屯墾荒。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老鴰窩”移民。洪武十八年(1385年)修筑了黃河、衛河等堤岸。至明中葉,開州經濟得到恢復且有較大發展。英宗天順元年至4年間(1457~1460年),僅開州3縣即墾荒6萬公頃,植棉0.07萬公頃,栽桑133公頃,上繳租糧4萬余擔,比明初增加近兩倍。達17100戶、8.86萬人,成為“天雄之上游,河朔之名區”。嘉靖五年(1526年)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百余年間,濮陽發生水、旱、蝗、風、地震等較大災害逾百次,大災年徭役負擔卻有增無減,農民被逼起而抗爭。崇禎十三年(1640年),濮陽人民以范縣榆樹園為根據地發動起義。他們聯結豫東、魯南農民軍,連破濮、曹二州及梁山、東明等縣,繼而西進開封,北伐大名,給封建統治者以沉重打擊。

  
    清朝時期 濮陽稱開州,與清豐縣、南樂縣隸屬于大名府。范縣屬濮州隸曹州府,臺前境(壽張一部分)隸兗州府。清代中期社會較為穩定,生產得到恢復,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這里荒地開墾率達80%,人口增至50多萬人。清代末葉,封建帝制已處于沒落階段,成為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加之黃河水患時發,濮陽災情不斷,經濟逐漸蕭條。特別是咸豐五年(1855年)河決,將濮陽大半變為澤國,為害29年。這次大改道后,黃河經濮陽、范縣及今臺前境奔東北入海。至光緒十五年(1889年),濮陽才有了第一條電話線路;宣統三年(1911年)始建郵局;光緒二十年(1894年)才開辦了官營鐵廠、機織廠、針織廠、石印廠、草帽廠之類。文化名人寥寥,留有著述者也不過李建勛、魯世英、高惠民等數人而已。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清政府對外賣國、對內鎮壓的政策激起反帝反封建浪潮的不斷高漲,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濮陽人民奮起參加捻軍反帝反清。咸豐三年(1853年),其隊伍發展到八九千人,向開州、范縣、清豐、內黃、浚縣、滑縣、延津等地的官府進攻,打擊清軍。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豐縣義和團首領韓大申、韓順江高舉清邑義和團大旗,聚眾數萬,劫富濟貧,燒教堂、廢洋教,把濮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推向高潮。

  
    民國時期 民國2年(1913年),曾改開州為開縣,但因與四川、貴州兩省的開縣重名,1914年1月復稱濮陽縣。濮陽縣、南樂縣、清豐縣歸河北省大名府管轄,范縣及今臺前縣境域屬山東省東臨道。1926年,范縣改屬曹濮道。

  
    1919年的五四運動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震醒了濮陽人民,這里開始成為革命運動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1924年,在北京俄文法專讀書的濮陽人王亦華加入中國共產黨,為濮陽地區第一個中共黨員,后回鄉宣傳革命。1926年10月,濮陽縣黃樓村黨小組成立,為境內最早的黨組織。1927年4月,南樂縣佛善村建立了濮陽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此后,黨的組織逐步發展壯大。1927年10月建立了中共濮陽縣委,1931年5月改為中共濮陽中心縣委;1929年春建立了中共清豐縣委;1929年秋建立了中共南樂縣委;1934年秋建立了中共濮縣縣委;1936年6月建立了中共范縣縣委。在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濮陽地區群眾運動蓬勃發展。1929年的濮陽“二一五”農民革命斗爭(即“溫邢固事件”),1932年的濮陽鹽民斗爭和濮陽縣、清豐縣小學教師增資運動,1933年的濮陽姚家暴動,1935年的濮縣農民斗爭、平原游擊戰爭和濮(陽)內(黃)滑(縣)農民革命斗爭等,都先后取得了勝利。除此之外,還建立了農民協會和商民協會等組織。1936年國民政府設河北省第十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濮陽,1939年改稱第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濮陽、東明、長垣、南樂、清豐5縣。1936年范縣及今臺前縣境域屬山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聊城)。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國難當頭,共產黨人挺身而出,奔走救亡,先后在濮陽地區建立“冀南文化界救國會”和“抗日救國十人團”。到1938年底,濮陽各縣、區、鄉、村普遍建立了“抗日救國會”、“青年抗日先鋒隊”、“婦女聯合救國會”等抗日群眾組織,形成了群眾抗日救亡高潮。1938年2月,日軍進攻濮陽。國民政府濮陽縣縣長丁樹本棄城而逃,縣城淪陷。日軍在濮陽燒殺搶掠,用飛機轟炸濮陽城,使許多村莊變為廢墟,許多居民喪生火海。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與日軍展開了游擊戰。1939年初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進駐濮陽,開辟抗日根據地。1940年1月至4月,濮陽地區先后建立了清豐、南樂、濮陽、濮縣、范縣各縣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4月,大名、南樂、清豐、濮陽、東明、長垣6縣代表在清豐縣安莊(今屬華龍區胡村鄉)召開黨、政、民代表大會,成立冀南六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范縣及今臺前縣境域歸運西專署。此后,濮陽一帶一直是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中心。1940年,八路軍一二九師和冀中、冀南、冀魯豫軍區部隊,在中共地方黨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向盤踞在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國民黨頑固勢力石友三、孫良誠等發動討逆戰役,在半年多的討逆反頑作戰中,共殲滅頑軍2.2萬多人,扭轉了被動局面,鞏固了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從1940年6月至1942年夏,日軍對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中心區進行了多次大掃蕩,其中著名的有“五五”大掃蕩、“四一二”大掃蕩、“九二七”大掃蕩,敵人共出動兵力4萬多人。冀魯豫軍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多次粉碎了敵人的掃蕩,共殲滅日偽軍2000多人。冀魯豫軍區、分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從1943年12月至1945年初,先后對日偽發動了八公橋戰役、清豐戰役、南樂戰役。在3次戰役中,共殲滅日偽軍8500多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奪取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1945年10月,冀魯豫區黨委、行署、軍區進駐濮陽縣城。中共冀魯豫區黨委決定設立濮陽市,機關駐濮陽城內,直屬區黨委領導。

  
    1946年6月8日,冀魯豫行署決定,將所屬的抗日政府一律改為民主政府。1946年11月,冀魯豫區劃再次調整,撤銷濮陽市建置,成立八專署(機關駐清豐)。八專署轄清豐、南樂等縣。二專署(機關駐范縣一帶)轄范縣及今臺前縣境域。四專署(機關駐兩門一帶)轄濮陽等縣。為了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濮陽地區各縣根據中共中央和冀魯豫行署的部署,從1946年6月陸續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至1947年5月,濮陽地區各縣基本摧毀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實現平分土地的目標。1946年12月,濮陽地區所屬各縣黨組織按照上級黨組織的指示,緊密聯系群眾,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勝利粉碎了國民黨新五軍的進攻,鞏固了解放區的勝利果實。

  
    解放戰爭開始后,濮陽地區掀起一次又一次參軍熱潮,從1945年11月至1949年2月,濮陽地區參軍人數近10萬人;共出動擔架37萬多副,民兵民工37萬多人,車364萬輛,牲口4989萬頭;提供糧食2944萬公斤,草料647萬公斤,木柴16515萬公斤,食油75萬公斤,食鹽3萬公斤;從1947年至1949年濮陽地區共抽調干部4760人,戰勤人員2027人南下支援新解放區建設。1949年5月,豫北全部解放。1949年8月20日,冀魯豫邊區撤銷,建立平原省,并成立了平原省濮陽專署(駐濮陽縣城)。濮陽專署轄濮陽、滑縣、長垣、封丘、內黃、清豐、南樂、濮縣、范縣、觀城、朝城、昆吾、尚和、衛南、高陵、漳南、衛河等17個縣和濮陽城區、道口區兩個區。同年9月,昆吾、尚和與濮陽縣,衛南與滑縣,高陵、漳南(一部)與內黃縣,衛河與清豐縣分別合并。此時濮陽專署轄濮陽縣、滑縣、內黃縣、清豐縣、南樂縣、范縣、濮縣、長垣縣、封丘縣、觀城縣、朝城縣及濮陽城區和道口區。

  
    在民主革命時期,濮陽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日本侵略者、偽頑勢力、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濮陽專員公署轄濮陽、滑縣、長垣、封丘、內黃、清豐、南樂、濮縣、范縣、觀城、朝城11個縣和濮陽城關區、道口區2個區。1952年11月24日,濮陽專員公署所轄的濮縣、范縣、觀城、朝城4個縣劃歸山東省聊城地區。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撤銷,濮陽專區劃歸河南省領導。1954年6月,濮陽專區所轄的濮陽城關區、道口區分別劃歸濮陽縣、滑縣。9月25日,濮陽專區與安陽專區合并為安陽地區。濮陽、清豐、南樂隸屬于安陽地區。1956年3月,撤銷濮縣。1958年3月30日,安陽地區與新鄉地區合并為新鄉地區。1961年12月18日,安陽地區與新鄉地區分設,濮陽、清豐、南樂隸屬于安陽地區。1964年4月1日,為便于黃河治理,經國務院批準,壽張縣撤銷,一部分劃歸范縣。范縣由山東聊城地區劃歸河南省安陽地區。1973年12月16日,范縣東部的9個公社劃出成立了范縣臺前辦事處,系縣級機構,直屬安陽地區。1975年3月14日,范縣臺前辦事處改稱臺前辦事處。1978年12月,臺前辦事處改稱臺前縣。

  
    行政區劃 1983年9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建立濮陽市,并將原安陽地區所轄滑縣、長垣、濮陽、內黃、清豐、南樂、范縣、臺前8個縣劃歸濮陽市。1984年2月,撤銷濮陽縣成立濮陽市郊區。1985年12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濮陽市市區。劃濮陽市郊區胡村鄉、孟軻鄉、王助鄉、城關鎮、岳村鄉及清河頭鄉一部分置濮陽市市區。1986年1月18日,濮陽市所轄滑縣、內黃縣劃歸安陽市,長垣縣劃歸新鄉市。1987年4月20日,撤銷市郊區恢復濮陽縣建置,并將市區城關鎮劃歸濮陽縣,同時把城關鎮的馬呼屯、辛莊、辛廟、賈莊、申莊5個村劃歸市區孟軻鄉。2002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批準,市區更名為華龍區。2005年11月,濮陽市完成撤并鄉鎮工作,濮陽縣撤銷兩門鎮,將其行政區域劃歸海通鄉管轄;新習鄉由高新區代管。清豐縣撤銷王什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華龍區胡村鄉管轄(調整后的胡村鄉由高新區繼續代管)。范縣撤銷孟樓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龍王莊鄉管轄。2006年1月,濮陽市華龍區成立昆吾街道辦事處和皇甫街道辦事處,并整體移交濮陽高新區管理。2008年4月,濮陽市華龍區成立長慶路街道辦事處。至2009年底,濮陽市轄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范縣、臺前縣和華龍區5縣1區及濮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市政府派出機構),下轄59個鄉,16個鎮,10個街道辦事處,共有2970個村民委員會,75個居委會(不含油田)。中共濮陽市委、市人民政府駐濮陽市人民路51號。

  
    隨著中原油田的勘探、開發和濮陽市的成立,濮陽的政治、經濟地位日趨重要,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工業、農業、交通、郵電、科教文衛等事業在改革開放中迅速發展。濮陽市于1995年被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1999年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和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2000年12月28日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2001年12月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2002年獲國際花園城市銅牌獎。2003年獲國際花園城市金獎。2004年10月1日,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05年在全國600多個城市綜合評定中,濮陽市入選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中國社科院《2005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對國內200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濮陽名列第七十七位、全省第三位。2006年6月,濮陽市國家衛生城市復檢工作通過省愛衛會專家組考核鑒定。2006年10月,全國愛衛辦對河南省到屆的國家衛生城市進行暗訪,濮陽市通過全國愛衛辦復檢。2007年2月,濮陽市再次被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2008年11月,濮陽市被評為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游城市。

  
    旅游資源 濮陽歷經滄桑,英雄輩出,勝跡遍地。至2009年底,濮陽市共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1279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唐兀公碑、戚城遺址、顏村鋪革命舊址、單拐革命根據地舊址、京杭大運河臺前段),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西水坡遺址、回鑾碑、晉冀魯豫野戰軍渡河紀念地、程莊遺址、鐵丘遺址、馬莊遺址、咸城遺址、濮陽四牌樓(含十字街民居)、魏氏墓碑、濮陽基督教堂(含華美中學舊址)、衛河縣抗戰烈士陵園、華野濮陽整軍司令部舊址、八里廟治黃碑(含鎮河鐵獸)、南樂文廟、蒯聵臺遺址、倉頡陵遺址、丹朱墓遺址、子路墓、晉冀魯豫野戰軍指揮部舊址、普照寺大雄寶殿、高城遺址、瑕丘遺址、清豐抗戰烈士祠、中共直南特委舊址、濮陽天主教堂。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5處。市內主要旅游景點有中原綠色莊園、世錦園、濮上園、毛樓生態旅游區、張揮公園、帝舜宮、雜技故里東北莊、子路墓祠、戚城遺址、蒯聵臺、四牌樓、中華第一龍、回鑾碑、御井、八都坊、華東野戰軍濮陽整軍紀念地和朱德、陳毅、鄧小平濮陽活動紀念地及舊居等。市轄區內旅游景點主要有南樂倉頡陵、唐槐、文廟,清豐普照寺大雄寶殿、張清豐孝子碑,濮陽東濮黃河大橋、渠村黃河分洪閘、中原油田發現井、唐兀公碑,范縣李橋渡河處、閔子墓、十字坡,臺前張公藝墓、孫口渡河處、京九鐵路黃河大橋等。1994年,濮陽市的戚城文物景區、子路墓祠、回鑾碑等文物景點被國家旅游局和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一條中國文物古跡旅游活動專線——2500年前孔子周游列國線。1999年后,濮陽市又開辟5條濮陽旅游專線。特別是隨著國家級衛生城、園林城、文明城、優秀旅游城市及國際花園城的成功創建,濮陽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2005年,推出濮陽紅色旅游一日游、二日游線路,以單拐、孫口為主要景點的“千里躍進游”被河南省旅游局確定為河南省紅色旅游推薦線路,建成并包裝4家雜技小院,全天進行雜技表演。有關專家把濮陽龍鄉的旅游總結為八大看點:一是欲把濮陽比西施,紅花綠葉總傳情。濮陽市規劃合理,建筑新穎,管理規范,環境優美,城市道路與綠化渾然一體。世譽“人在綠中走,車在樹下行,樓房花叢臥,鬧市森林中”。二是聽濤觀瀾黃河邊,滄海桑田看毛樓。置身于范縣辛莊鄉毛樓村,既可看到波瀾壯闊的黃河,又可參觀風格別致的鄉間別墅。三是故園神游一萬里,三皇五帝到如今。華夏民族上古時期的重要人物——黃帝、蚩尤、顓頊、帝嚳、帝堯、舜帝、張姓始祖、后羿等,大都在濮陽一帶活動。四是中華龍祖西水坡,皇陵初開天地驚。1987年,在西水坡發掘的仰韶文化時期的蚌砌龍虎圖案,被考古界譽為“中華第一龍”,該遺址被有關專家論證為我國華夏祖先最早的皇陵之一。五是盤古斯文地,開天圣人家。這是北宋名臣寇準為南樂縣倉頡廟所題楹聯。六是億元同姓同祖,惟吾揮公一人。在中國姓氏中,張姓乃第一大姓。張姓始祖揮公誕生在濮陽這塊土地上,他以發明弓箭被載入史冊。每年清明節,許多海內外張姓后裔前來祭拜。七是蟠桃玉蘭時時有,疑為瑤池落人間。中國長江以北最大的恒溫鮮切花基地——濮陽世錦農業園區,采用無土栽培、電腦控溫、自動灌溉等先進技術生產紅掌、百合、非洲菊等鮮切花產品,園內一年四季鮮花盛開。八是再詠風雅頌詩,重行桑間濮上。濮上生態園區,融游樂、野營、度假為一體,有民俗園、森林樂園、水上樂園、百果園、雜技園、人工湖、跑馬場、動物園20多處景中之景。

  
    人口 2009年,濮陽市總人口為365.1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0.31萬人,非農業人口64.83萬人,性別比為101.76(女性為100) 。全市常住人口351.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4.66萬人,鄉村人口227.14萬人。出生人口3.88萬人,出生率10.6‰;死亡人口2.06萬人,死亡率5.63‰;全年自然增長人口1.82萬人,自然增長率4.97‰。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下一條:焦作市上一條:許昌市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