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特色村之汝陽劉村 “汝陽劉”毛筆做出大文章
2014/7/9 17:17:2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村情報告】
汝陽劉村以盛產汝陽劉毛筆而聞名,也成就了許多書法家。“汝陽劉”位于周口項城市西南角36公里處,擁有4000多人口,超過50%的村民都從事過或正在從事毛筆的產銷業,年產值450多萬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妙筆之鄉”。
為造巨筆 跑了仨省
9月25日,為探訪“汝陽劉”,記者來到位于項城市市標附近的汝陽劉筆業在市區的分銷點。映入眼簾的是“項城汝陽劉筆業有限公司”的大字招牌,清秀而有力。
室內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套裝毛筆,價格從幾十元到數萬元。其中,正對門口的一支大筆格外引人注目。“這個巨型筆號稱‘中原第一筆’,高兩米多,重45公斤,直徑有0.3米,至少在咱們河南沒有超過它的。”汝陽劉筆業的掌舵人、項城市汝陽劉筆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高級工程師——劉好勤給記者講述了制造這支筆的來龍去脈。“這是兩位外地書法家為迎奧運專門找到我定制的。”劉好勤說,今年年初,他突然接到安徽省一位書法家的電話,稱自己要聯合周口市西華縣一位同行為2008年奧運會送上一份書法賀禮,用筆尤其考究,為此,他們慕名找到了劉好勤。為制作這支巨型筆,劉好勤親自跑了江蘇、河北和江西三個省,才找到了適合制造此筆的材料。
經過4名工人6天的日夜趕工,巨型筆終于在今年9月中旬亮相。“這支筆用了84道工序,全部是手工制作……”看著自己的杰作,劉好勤滿臉自豪。
勇闖品牌 一路坎坷
秋日里的汝陽劉村安寧、平和。在村東頭,矗立著一座兩層白色小樓,這就是項城市汝陽劉筆業有限公司的所在地。
由于正趕上中秋,工人放假,只有一名門衛大爺在院內澆花。
劉好勤說,由于兄弟姊妹多,家境貧寒,16歲就高中輟學的他,來到村里辦的毛筆廠上班。后自己開始琢磨制筆工藝,創制了“書畫筆”、“藝峰筆”等獨特的筆種。
憑自己精湛的技藝和超前的營銷思路,2005年劉好勤成立了現在的“項城市汝陽劉筆業有限公司”,并聘請村里制筆手藝特別好的村民到公司擔任要職,嚴把質量關。51歲的村民劉好謙和龔治國就是其中的兩個“重量級”人物。
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劉好謙從事毛筆的產銷已有30多個年頭。他說,村里的制筆能手數不勝數,他們都是從小就受家庭熏陶,對制作毛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一發不可收。“上世紀80年代,書法是學生們的必修課,我就主動對準學校銷售,當時河北省有30多所師范院校,我就‘占領’了20多所,毛筆根本不愁賣不出去,一年輕輕松松賺個兩三萬塊錢。”劉好謙說。
做筆當然首先要會用筆,劉好謙的書法在當地也是首屈一指,他的書法經常被村里拿出去“裝門面”,有時還會給一些個人或企業題字等,劉好謙還仿古代文人給自己起了個號“筆緣”。
據了解,汝陽劉村制作毛筆的散戶僅有六七戶,其他都被吸納到劉好勤的筆業公司,專門生產禮品筆。“一方面,散戶制作的毛筆沒有質量保證,銷售也是個問題。把他們吸納到廠里后,不但增強了技術力量,而且使這些人可以長年有活干。”劉好勤說。
夢回千年 “汝陽劉”
劉好勤非常詳細地給記者講述了汝陽劉筆業的前世今生。
相傳2000多年前,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后,四處尋找哥哥劉演的后裔,終于在汝陽鴻隙陂畔找到了劉演侄子劉彥。
由于劉彥對漢宮中的毛筆大感興趣,劉秀就冊封他為“御筆王”。后劉彥帶領子孫研習毛筆技藝并世代相傳。后來為紀念劉氏之祖,把村名改為汝陽劉氏村,并沿襲至今。
而汝陽劉“妙筆之鄉”則與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密切相關。當年,書圣王羲之聞聽汝陽劉筆的大名后,甘愿用《黃庭經》換取“汝陽劉”毛筆,使用后連稱“妙筆!妙筆!”此后,汝陽劉便獲得了
“妙筆之鄉”的美譽,汝陽劉筆也有了“羲之妙筆”之說。
2004年,汝陽劉毛筆在開封全國文房四寶展銷會上獲“金鼎獎”。2007年7月,汝陽劉村又被授予“河南特色文化產業村”的光榮稱號。9月,汝陽劉毛筆又受邀參加由省文化廳和省廣電局等單位聯合在鄭舉行的首屆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
山西畫家 千里尋筆
采訪時,劉好勤給記者講述了一件山西畫家輾轉千里尋找汝陽劉筆的真人真事。
一年前,山西省書協副主席、著名書法家紐宇大曾專程駕車尋找汝陽劉筆的蹤跡。理由很簡單:是汝陽劉筆成就了他今日的事業。
紐宇大以為,汝陽劉筆一定會在河南洛陽的汝陽縣,就直接驅車去了那里,沒想卻撲了個空,反復打聽才知道汝陽劉在周口項城,輾轉來到了汝陽劉村,找到了劉好勤。一進廠門啥都不做,直接要來筆墨紙,當場揮毫“千里來尋汝陽劉”,這也成了汝陽劉筆的一段佳話。
針對當前毛筆淡出校園的現實,劉好勤把目光轉向了禮品筆。高檔筆最貴的一套4萬多元,最便宜的有幾元、幾十元不等。汝陽劉筆除了銷往陜西、山西、山東、河北等省外,還漂洋過海到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年產值達450多萬元。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東方今報(2007-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