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鹿邑縣政府將“永安寺廟會”列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0年5月,“永安寺廟會”被周口市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
永安武廟會、文廟會兩大廟會經久不衰.永安五道方、憋死牛、咬鵪鶉等地方娛樂節目流傳至今;永安花鼓、二仙盤道等文藝演出精彩紛呈。
“年年三月街,天天武廟會”。一語道出了昔日永安百姓拜佛祖,求關公,趕廟會,唱調子,舞龍燈,玩社火,擺小攤,起耕會的傳統民俗廟會集市盛況。
武廟會是后人為祭祀關公發起的。武廟會期間,永安寺張貼告示到十里八鄉,公布會期、地點、武戲幾臺以及群眾須知等相關事宜。到農歷三月十七這一天,群眾便從四面八方匯聚廟會。
永安文廟會是地方文人紳士自發成立的一種較松散的讀書聚會和學術交流團體,以“言規行矩,講學明道,砥礪名節,變風教化”為基本宗旨。永安文廟會現成立有“鹿邑縣永安寺廟會文化研究中心”,為民間學術團體,現發展會員78名。學術研究分為民俗文化、佛經文化、廟會文化、楚陳文化等,以每年三月十九日為會期。
每年的永安廟會期間,來趕廟會的善男信女便以種種娛樂方式自娛自樂,成為永安文化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