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民歌、南陽宛梆、安陽大弦戲、河南墜子、周口道情戲……3月11日上午,在淮陽羲皇文化廣場上,隨著一個個獨具地方特色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的精彩亮相,“2012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落下了帷幕。
河南省文化廳副廳長崔為工、周口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副市長劉保倉、淮陽縣人民政府縣長胡景旭等領導出席了閉幕式。
閉幕式上,省文化廳副廳長崔為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名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情感理想、思維方式、審美意識,包含了中華名族的歷史記憶和生命基因,是維護中華名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文化傳統和民族記憶。
古城淮陽綻放的“非遺”之花成了今年古廟會的重頭戲,賺足了人氣。中原民風民俗,秉承先祖遺風,薈萃人祖圣地,讓近百萬當地群眾和外地游客親身感受到了她的獨特魅力。
此次活動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河南省文化廳、周口市政府共同主辦,周口市文化局、淮陽縣人民政府和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淮陽太昊陵廟會俗稱“二月會”,每年農歷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會期一個月,被譽為“天下第一廟會”,“太昊伏羲祭典”先后被列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借力古廟會平臺,展示中原“非遺”神韻,讓游客在賞百般技藝,聽百臺戲劇,玩百項游藝的同時,普及“非遺”知識,增強保護意識,逐步把非遺展演打造成全國性文化品牌。在提升淮陽乃至河南的知名度的同時,還為中原經濟區和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潮活水。
據了解,今年展演活動自2月24日開始,至3月11日結束,歷時半個多月。來自中東部8個省份、72個演出團體、40多個省級以上、30多個周口當地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非遺傳承人為代表的2600多名演員激情奉獻了六場民俗盛宴,集中展示了包括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曲藝等五大類非遺項目。
與前兩屆非遺展演相比,今年展演最大亮點就是規格提升,規模擴大。國家文化部非遺司,作為主辦方之一,標志著本次展演已上升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級大型文化活動,而且今年又有山東、安徽、山西、湖北、河北、江西、湖南等七省協辦,涉及區域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精品云集,堪稱一次民俗盛宴的大聯歡。
展演期間,豫劇、越調、道情戲、大弦戲、宛邦、信陽民歌、河南墜子、開封盤鼓、陳式太極拳、少林功夫、雜技、山東快書、安徽黃梅戲、河北獅舞、山西高臺花鼓、湖北五峰南曲、湖南土家族擺手舞、江西九江山歌等一大批“非遺”項目和省內外眾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輪番上陣,一展中原古韻。
另悉,除非遺展演活動外,當地還舉辦了“中原民俗傳承與保護論壇”及民間藝術巡游系列活動,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弘揚。展演結束后,還將舉辦“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攝影大賽”,各地攝影愛好者積極參與,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以活態形式得以全方位、立體化保存。
周口欲打造民族交響音畫《詩經·陳風》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中演員在表演鷸蚌相爭
信陽民歌、南陽宛梆、安陽大弦戲、河南墜子、周口道情戲……昨日上午,在淮陽羲皇文化廣場上,隨著一個個獨具地方特色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的精彩亮相,由國家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河南省文化廳、周口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周口市文化局、淮陽縣人民政府和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山東等七省文化廳協辦的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落幕。
此前一天,周口文化界的知名學者、專家還共聚淮陽,就創作大型民族交響音畫《詩經·陳風》進行討論。
8省“非遺”匯淮陽 中原群眾享眼福
淮陽太昊陵廟會俗稱“二月會”,每年農歷二月二至三月三,會期一個月,被譽為“天下第一廟會”,“太昊伏羲祭典”先后被列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城淮陽綻放的“非遺”之花成了今年古廟會的重頭戲,賺足了人氣,讓幾十萬當地群眾和外地游客親身感受到了她的獨特魅力。
今年展演活動自2月24日開始,至3月11日結束,歷時半個多月。來自中東部8個省份的72個演出團體,表演了40多個省級以上、30多個周口當地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非遺傳承人為代表的2600多名演員奉獻了6場民俗盛宴,集中展示了包括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曲藝等幾大類非遺項目。
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甘源說,與前兩屆非遺展演相比,今年展演最大的亮點就是規格提升,規模擴大。國家文化部非遺司作為主辦方之一,標志著本次展演已上升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級大型文化活動,而且今年又有山東、安徽、山西、湖北、河北、江西、湖南等七省協辦,涉及區域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精品云集,堪稱一場民俗盛宴。
周口欲創音畫《詩經》 再現古時淮陽風情
3月10日下午,來自周口文化界的知名學者、專家等共聚淮陽,就創作大型民族交響音畫《詩經·陳風》進行討論。
《詩經》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其中“陳風”10首是陳國的民歌。陳國即現在的淮陽,“陳風”10首皆為表現今周口一帶古老民俗風情的情歌俚曲。
據與會的周口市文化界知名人士岳獻甫介紹,迄今為止,還沒有以《詩經》為題材的音樂作品,用民族音樂形式表現《詩經·陳風》,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一個很有時代意義和藝術創造的創作思路。用民族音樂打造一個可以聆聽的《詩經·陳風》,可以觸摸的《詩經·陳風》,再現2500年以前的中原風情,對加快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加快周口文化強市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通過討論,與會學者、專家認為,大型民族交響音畫《詩經·陳風》應是一部具有綜合藝術的作品。交響音樂是本體、基礎,要先把音樂做好,打造一部既恢弘壯觀又細膩入微的作品。在此基礎上,再增加演唱、朗誦、舞蹈、VCR等手段,形成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舞臺呈現模式。
據了解,有關部門將爭取把這一項目納入周口市文化建設規劃里去,作為打造周口文化品牌的項目去做,爭取在2013年周口新年音樂會上進行首次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