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道情歷史悠久,是源于春秋遠古時代的民間戲曲藝術,分布在太康及其周邊地區。劇目豐富,據普查統計有三十多個曲牌、曲調,包括三大類五大品種。三大類是:唱腔、表演、音樂,五大品種是:聲腔派系、表演程式、音樂體系、曲牌子曲調、打擊樂。太康道情這些類系的形成,既有沿襲下來的民間藝術,也有姐妹藝術穿插,最后形成太康道情的獨自特色。原有古裝傳統戲160多個,現代戲60多個,這些劇目在長時期的流傳中,有很多已失傳。太康道情戲自形成之日起,經歷了數次的沉浮于1957年才得以正名。
“少鋤二畝地,也不能耽誤看太康道情戲。”在豫東和皖北等地區,太康道情曾經以獨具特色的魅力征服了千萬觀眾,太康縣成立了新中國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全國惟一的一個道情專業劇團———太康縣道情劇團,贏得“天下第一團”的美譽。但是,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地方小戲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道”不盡的過去事
陽春三月,慕名來到道情之鄉——太康縣。在當地人的引領下,進入黌(hong)學街北一條無名小胡同,前行十多米后停了下來。當地人指著掛牌為太康縣黌學研究所院內的一幢三層小樓說:“這里就是道情劇團。”
木字招牌字體斑駁,木牌上的漆已經脫落。三層樓里,一樓是倉庫,里面堆滿道具和樂器;二樓是排練廳,僅有一張桌子和十來把木椅;三樓是演員的住室,眼下的情景已經說明了現今劇團的生存狀況。
春季是演出旺季,劇團去漯河演出,家里關門落鎖,聽說來訪道情戲,當地人還是熱情地把曾經名噪一時道情戲演員朱錫梅請了來,14歲就進入縣戲劇培訓班學藝并登臺演唱小生的她,因為嗓音飽滿純正,吐字清晰流暢,表演氣質端莊,受到省內外觀眾一致贊賞,她主演過《王金豆借糧》、《張廷秀私訪》、《李天寶吊孝》、《跪洞房》和《前進路上》等道情戲的代表劇目,多次到鄭州、豫東、安徽等地演出,并灌制了唱片。
《王金豆借糧》劇照
朱錫梅拿出她的定妝照,回憶起當年演出時的盛況,臉上浮現別樣神采:“我們在安徽界首公演時,連演十幾場座無虛席,買不到戲票的群眾,要求將演出實況用大喇叭傳播出去,深更半夜大街上仍有上百人圍坐在廣播下面聽,演員在街上行走,行人指點相告。我們吃飯、照相、洗澡、理發,群眾畢恭畢敬,拒不收錢。劇團離開界首時,賣包子的小販,擔著包子攆到演員乘坐的汽車前,硬往演員手里塞包子。”
“當年我在鄭州大石橋露天大舞臺演出的時候,和常香玉、申鳳梅這些大師唱‘對臺戲’,這些不同劇種的主演誰也不敢休息,十場八場都不換人,要不觀眾不答應啊,當時大家都夸道情好聽,著名現代豫劇《朝陽溝》里拴寶唱的‘那個前腿弓,那個后腿蹬,腳不要慌來手不要猛……’其實就是移植我們道情的唱腔。”
太康道情班在鼎盛期有大大小小60多個。在豫東和皖北等地的鄉村,隨意拉個30歲以上的人,他或許就能大膽地哼段道情戲。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一部道情戲《前進路上》,就曾唱遍大河上下,國內億萬觀眾因此知道了“太康還有這么好的道情戲”。上世紀80年代之后,《王金豆借糧》、《富裕之后》等名戲更是讓無數人津津樂道。參加國家、省市級比賽總是載譽而歸。如今的道情劇團每年的麥收前南征北戰,演出400多場,而絕大部分演出是在農村,演出曲目大多是他們自編自演的題材,豫、皖、魯農村的群眾又給道情劇團送了個名字:“莊稼農戶的劇團”。
扯不斷的戲曲“情”
從太康返回鄭州途中拐道道情劇團正在演出的漯河。太康縣道情劇團團長張天印說起道情戲就打開了話匣:“春天是整個演出的旺季,秋收以后和冬天也都會到各地演出,今年臘月二十八就開始到各地表演,合同一直簽到了農歷四月十五。演出的地方很多,安徽臨泉,河南項城、漯河、舞陽、禹州、許昌、開封、鄭州,以及黃河北邊的幾個地方。我們每年都要排新戲,今年就排了《出宮恨》、《五世同堂》等。全團出來表演的共有60個人,最大的54歲,最小的14歲。全年能表演400多場,在河南省劇團當中首屈一指,總收入在30萬~40萬元之間。”
可是,和其他稀有劇種一樣,道情發展并不景氣。道情劇團面臨著演出市場逐漸萎縮、經濟困難的問題,生存時刻受到威脅。
“演員每年外出演出的時間,多集中在過完年的三四個月,而此后的夏收秋種,許多農民出身的演員還必須回到家中種田,兩頭掛念,其間沒有工資,這種窘境迫使許多藝人離開戲曲舞臺,下海經商。”經了解,一批道情新秀如呂清麗、李艷玲、劉粉霞、張小花、丁彩艷眼看著就要茁壯成長起來,可是受市場經濟影響,有的去鄭州唱戲劇茶座,有的外出打工。
“觀眾聽戲就是看‘角’,現在演員太隨意,啥劇都唱,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如果讓老演員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培養新生力量,再加上政府對少數劇種給予相關扶持,太康道情肯定有觀眾。”已經66歲的朱錫梅仍然沒有放棄她的道情情結。
一段光榮的家史
坐在簡陋的房間里,太康道情劇團團長張天印依然興趣盎然,隨后,他緩緩講述著道情的歷史淵源和故事,就仿佛是在講述自己的家事。
道情歷史悠久,源于我國的道教,時奉老子為教祖,以《五千文》、《道德經》和《太平調極論》為主要道教論典,至東漢末年制定樂章(道曲音樂)誦誡新法,用詩、詞、曲、歌等文學形式編寫道教題材,誦唱道義、情理,合而為一,曰“道情”。
道情原為詩贊體,宋代后吸收詞、曲牌,衍變為在民間布道時演唱的新經韻,又稱道歌。用漁鼓、簡板伴奏,與鼓子詞類似。之后,道情中的詩贊體一支主要流行于南方,為曲白相間的說唱道情;曲牌體的一支流行于北方,并在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發展為戲曲道情,以“耍孩兒”、“皂羅袍”、“清江引”為主要唱腔,采用了秦腔及梆子的鑼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戲。內容有升仙道化戲、修賢勸善戲、民間生活小戲、歷史故事和傳奇公案戲4類。
自民國初年,道情從曲藝演唱形式走上舞臺,人們稱之為“道情班”。解放前夕,戲班離散,銷聲匿跡,建國后復得挖掘振興。道情擅長演唱兒女家庭故事,情節曲折,以唱制勝,具有濃厚的地方鄉音民俗色彩。
其表演特技堪稱一絕,早期道情演唱時,穿插加入一些“繞口令”,如“百家姓與三字經混唱”等。而演員在扮演鬼怪角色時,要佩戴外形像雞蛋的銅鈴假眼,眼珠會滾動,驚奇可怕,這也是其他劇種所少有的特技。
太康道情班在鼎盛期有大大小小60多個。當時道情戲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譽,流傳著不少諺語,如“寧叫面發酸,也不能耽誤看太康的道情班”,“任憑少鋤二畝地,也不能耽誤看太康的道情戲”,太康也因此被譽為“道情之鄉”。
一段驕傲的經歷
在豫東和皖北等地的鄉村,隨意拉個30歲以上的人,他或許就能大膽地哼段道情戲,道情的普及面之廣令人贊嘆。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一部道情戲《前進路上》,就曾唱遍大河上下,國內億萬觀眾因此知道了“太康還有這么好的道情戲”。上世紀80年代之后,《王金豆借糧》、《富裕之后》等名戲更是讓無數人津津樂道。
之前,曾聽人說,太康道情劇團在當地有“金獎專業戶”的美稱。張天印抱來的一大摞榮譽證書和獎杯證實了此言不虛,原來太康道情屢次參加國家、省市級比賽,總是載譽而歸。
1992年,《王金豆借糧》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榮獲八大獎項,劇團正式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2000年,道情劇團被評為河南省文化先進集體;2001年,《富裕之后》榮獲全國第十一屆“群星獎”大賽金獎,隨后又拿得全國人口文化獎;2003年,在河南省第八屆小戲、小品(曲藝)大賽中,太康道情劇團憑借一部《戀歌》摘得桂冠……與此同時,道情劇團還多次應邀進京獻演,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高度評價,深受首都百姓的青睞。
被譽為“天下第一團”稱號的太康道情屬全國稀有劇種。太康道情被國務院定為首批非質物文化遺產。【原標題: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情(太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