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周口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周口

太康道情戲梨園綻新春——記周口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康道情

2013/5/9 9:44:08 點擊數: 【字體:


太康道情戲梨園綻新春——記周口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康道情
 
太康道情戲梨園綻新春——記周口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康道情
 

    周口太康道情歷史悠久,是源于春秋遠古時代的民間戲曲藝術,分布在太康及其周邊地區。劇目豐富,曲調繁多,是河南最珍稀的劇種之一。

    相傳,道情又是唐代道教在道觀內所唱的“經韻”,文體為詩贊體。后來吸收詞調、曲牌,演變為民間布道的演唱。又因道士唱樂歌時配以魚皮筒鼓伴奏,故古時稱 “魚鼓道情”,俗稱“道情筒子”。明清之際在皖北地區流行,和阜陽一帶民間小調“鶯歌柳”融合后,形成曲藝說唱藝術。當時的演唱只限于單口說唱,伴奏也只有便于攜帶的魚鼓和簡板。20世紀初,受河南梆子、越調等地方戲曲影響,道情藝人開始嘗試對口演唱和群口演唱,題材突破了原先的道教故事,擴大到家長里短、才子佳人的范圍。在清代后期,由沈丘、鄲城一帶傳入太康。

    道情戲以唱為主,劇本多唱詞而少插白,一板下來就是上百句唱詞。其唱腔中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演唱時男女唱腔都用真嗓,咬字清晰。唱二八或流水時有重疊句,而且有“哪呼嗨”、“哪嗨依”的襯詞,其曲調純厚樸實,唱詞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伴奏樂器以兩把墜胡為主,還增添了皮胡、三弦、大胡、笙、嗩吶以及一些民族彈撥樂器。上個世紀90年代又增添了電子琴、電貝司等電聲樂器,給道情的演唱增添了新的色彩。

    道情的代表作有《王金豆借糧》、《王寶釧》等。1992年,太康縣道情劇團攜《王金豆借糧》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榮獲八大獎項,劇團正式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2000年,劇團被評為河南省文化先進集體;2001年,《富裕之后》榮獲全國第十一屆“群星獎”大賽金獎,隨后又獲得全國人口文化獎;2003年,在河南省第八屆戲曲、小品(曲藝)大賽中,劇團憑借一部《戀歌》摘得桂冠……與此同時,道情劇團還多次應邀進京獻演,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高度評價,深受首都觀眾的青睞。因此,太康道情劇團在當地有“金獎專業戶”的美稱,太康也因之戴上了“道情之鄉”的桂冠。

    隨著文化發展的多元化、宣傳媒體的多樣化,戲劇消費層次化的格局開始出現變化,道情戲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太康道情劇團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在縣文化局的支持下,面向市場,走上了產業化經營的路子,實現了從“事業型”到“產業型”的轉變。他們把目光盯在農村,自編自演了30多部表現農村現實生活、反映新時期農民思想感情、弘揚時代主旋律的好戲。其中有宣傳《土地法》、教育人們珍惜愛護土地的《算算這筆賬》、《換招牌》;有宣傳計劃生育,諷刺“多子多福”的《五福臨門》等;有破除封建迷信、倡導移風易俗的《婆媳算卦》、《砸金挑》等。太康道情劇團堅持為農民上門送戲,每到一地,就與群眾打成一片,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干農家活,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莊戶人家的劇團”。此外,他們還經常借演出的間隙,到當地福利院、軍烈屬家中慰問,送戲上門。最近幾年來,該團深入豫、皖、魯、蘇四省300多個縣市,演出1300多場次,觀眾達800多萬人次,給千家萬戶送去了溫暖和微笑,為弘揚民族文化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如今,太康道情已綻放梨園。不遠的將來,我們會看到一支支奇葩搖曳在祖國大地上,綻放著河南周口的文藝繁榮,迤邐著道情劇獨有的風采。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科技報 2012-08-07 作者:程華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肇始人類的文明:淮陽伏羲畫卦臺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