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一炷高香,是祭祖是祈福
有兩鬢斑白的老人,有抱著娃娃的婦女,還有手持相機的年輕人……來到太昊陵廣場,你會發現,這里的熱鬧超乎想象。
持著不同口音、穿著打扮風格迥異、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們,來到這里,其實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人祖后裔,來到這里也只有一個目的,祭拜伏羲。
通往伏羲陵墓的大道是青石鋪就,這條貫穿太昊陵內外城、穿殿過門的長長中軸線,不知經過幾百年還是上千年的風吹雨打,被多少人走過,已經無比光滑,但卻仍透出莊嚴,顯出厚重。
道路兩旁龍幡獵獵,擁擠的人群有序前行,人們都肩扛手持著一人多高的高香。古話說“燒高香了”,就是帶來吉祥的意思。所以現在游客們來到太昊陵都喜歡燒一炷高香,以顯對“人祖”的敬重,也順便為自己、家人祈福納祥。
古色古香宮殿,留住了時間
戰亂、天災等,時間所演繹的種種意外,讓歷史人文建筑常常面臨難存的風險。
太昊陵雖經千年,卻香火延續、風采依然、規模可觀。現在的太昊陵建筑風格主要以明清為主,紅墻飛檐,雙聯中匾。
從南向北依次有午朝門、玉帶橋、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統天殿、顯仁殿、太始門等,太極門以內兩側有鐘鼓樓,內外城之間有女媧觀、真武觀、太清觀、三仙觀、玉皇觀等。
門高、殿深,走進每一幢建筑內,都給人一股莊重、肅穆之感。不少殿外紅墻都已被歲月侵蝕,顏色深淺不一,不少碑拓也歷經風雨,字跡已經模糊。
陵內的不少松柏,經過千年洗禮,裸露著枝干,但依然虬枝盤旋。時間在太昊陵堆疊、沉積,創造著這里的內涵和滄桑,時間一直在這里停留,并未遠走。
到太昊陵墓前燒香祭祖,游客需要穿過大部分建筑,才能來到高高的伏羲陵前。這一路上看到的古色古香宮殿、森森古柏無疑會給人以無限的藝術美享受。
資深花工,剪出“獨秀園”
和太昊陵給人的肅穆感覺不同,陵區東南角的獨秀園則給人別致和淡雅的感覺。
獨秀園是全國唯一的松柏造型公園,園內造型有200多種,能乘涼的六角亭、壯觀的火車奔馳、惟妙惟肖的百鳥朝鳳等,以及各種樓臺亭閣、珍禽異獸等。
正值春日,園內百樹更顯青翠,空氣也更加清新,人們在欣賞這些奇妙造型時,不免納悶這些人造奇觀,到底是誰完成的?
原來,獨秀園創建1957年,創始人名叫王月惠,家住太昊陵旁的王花園村,父親王殿一,曾給軍閥吳佩孚當過花工,后在南京總統府當花工,解放后返回家鄉。受到父親手藝的真傳,又經自己領悟,王月惠自然也是園藝高手,他獨創了各種花木造型,并移植到太昊陵。
后經慢慢擴大,獨秀園越來越有規模,名聲越來越大,成為人們到淮陽太昊陵必游的景點之一。
試想,如若不是王月惠兩代人的精湛手藝和無私奉獻,就不會有今天的獨秀園,人們就又少了一道精神大餐。(東方今報)【原標題:祭祖祈福忘不了太昊“人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