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周口 >> 文化遺產 >> 文遺與品牌 >> 瀏覽周口

關帝廟——周口的一張歷史名片(2)

2013/12/12 18:02:42 點擊數: 【字體:

  深厚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底蘊為周口打造文化旅游金字招牌奠定了基礎。《周口晚報》的周口文化版是宣傳周口人文、歷史、文化的窗口,為加大周口旅游文化資源的宣傳力度,對周口的風景名勝、歷史淵源、傳奇故事、名人故事進行系統地宣傳,即日起,周口市旅游局特推出一個欄目——看周口、讀周口、品周口,周口市旅游局邀您同行,把周口的名勝古跡、歷史名人等推介出去,以增強周口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地人來周口參觀旅游,一方面帶動周口相關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展示我市豐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該欄目以歷史性、思想性、前瞻性為主線,把周口的旅游文化資源串連起來,借助《周口晚報》的平臺,分周口篇、淮陽篇、鹿邑篇、項城篇、西華篇、商水篇等,把各個縣市的特色突出出來,展現給讀者一個全新的、系統的周口形象,以此來塑造周口旅游的金字品牌。  

    一張名片透露給人們的是一個人或一個公司、一個地區簡明扼要的信息,有了這張名片,我們卻可以了解更多的名片背后的故事。

  歷史走遠了,我們后來者望不到盡頭,更望不到歷史盡頭的全景,這就是歷史的殘酷,讓現實與歷史隔閡起來。可現實與歷史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文字記載的史料和古跡讓我們探訪歷史時有所依靠,所以,凡是有一點古代遺跡的書、文物、建筑等都讓我們欣喜,因為那是歷史的印記,那些點點滴滴的遺跡就仿佛是通向歷史的時空隧道,讓后人得以見證歷史時代的文明。

  一個舊瓦片、一座舊城墻、一座古建筑等,在有些人看來只不過是瓦片、城墻、建筑而已,在后來人的生活中也算不了什么。是的,乍一看起來,它們對我們真的沒什么用。中國有句話:“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我想,我們大多數都是看熱鬧的。然而,在看門道人的眼里,它們從歷史深處走來,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文明和那個時代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它們是一個時代輝煌與滄桑的見證。關帝廟就是周口300多年前的見證者,它是300多年前的產物,從建成起至今,歷經風霜雪雨的洗禮,變的是朝代的更換,不變的它所留給周口這片土地的建筑、繪畫、雕刻等方面的藝術價值和那段歷史,后來者都能通過關帝廟這張名片來看那個時代的足跡。  作為周口人,我對關帝廟的感覺頗有些微妙,一方面對其有一種敬重,畢竟那是前人生活的遺跡,我也曾為周口有此直觀的歷史景點而自豪;另一方面對來這兒求福求財的頂禮膜拜者有一種懷疑,懷疑這兒真有那么靈嗎?也許受無神論的影響,我更相信一切都要從實干中得來,但我也不是對善男信女就嘲笑或輕視,反倒為他們在這里找到精神寄托而欣慰,至少他們相信有神靈在保佑著他們和家人的平安、幸福、快樂……他們求了,他們信了,他們也為他們心中的神而認真地生活著。所以,當我第一次來關帝廟的時候,我感到很自豪,這兒竟有前人生活的真跡;當我第二次來這里的時候,我感到很神圣,這里竟有摩肩接踵的虔誠的信徒;后來,我看到其房子及房子上龍飛鳳舞的圖案和美的構造時,我非常驚詫前人的聰明才智,那房屋上的繪畫、雕刻等不就是最原始的藝術裝修嗎?沒有現代化的技術,全是手工的杰作,那時的人是怎樣做那些精細的活的,我們后來人不知,我們看到的是已被稱為珍貴藝術的建筑作品。耳聽不如眼見,讓我們一起走進關帝廟,去領略一下它的風韻吧。

  關帝廟素描

  關帝廟,位于周口市潁河北岸富強路中段,坐北面南,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擴建、重修,于咸豐二年(1852年)全部落成,歷時159年。整個廟宇為三進院落,占地約21000平方米,現存樓廊殿閣140余間。整個古建筑群為仿宮殿式,布局嚴謹,巍峨壯觀,裝飾富麗,工藝精湛。照壁、山門、鐘樓、鼓樓、鐵旗桿、石牌坊、碑亭、饗殿、大殿、河伯殿、炎帝殿、戲樓、拜殿、春秋閣由南向北,依次建于中軸線上;藥王殿、灶君殿并東廊房,財神殿、酒仙殿并西廊房輝映于前院左右;東西看樓、東西廡殿建于中院兩側;老君殿、馬王殿、瘟神殿居于東偏;客舍、工作房則位于西院。廟內古柏參天,環境清幽,碑碣林立,殿堂秀麗,是“豫東平原保存較好、建筑藝術價值較高的古建筑群”,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號稱“周口八景之冠”。

  這座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才能和智慧的古建筑群,布局精巧,雕刻瑰麗,素以其巧奪天工的藝術裝飾著稱于世。清代文人高麟超在《洗凡文抄·陳游紀勝》中欣然稱贊:“關圣帝裝塑威嚴,雙石坊鏤刻精妙,春秋閣飛檐建瓴,鐵旗桿直插云霄,集公輸之巧,薈冶煉之精……勝跡也!”它集民間建筑藝術之大成,在建筑構件上巧妙地運用木雕、石雕、磚雕、琉璃、彩繪和鑄鐵等工藝,融合了圓雕、高浮雕、鏤雕、陰刻等不同技法,使一件件作品造型完美、形象傳神。木雕、石雕、磚雕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工藝之精湛,居當時中原之冠,突出反映了清代中晚期那種追求精雕細琢、裝飾華麗的社會風尚。建筑裝飾的題材中大量采用了“二龍戲珠”、“鳳凰牡丹”、“五福捧壽”、“加官晉爵”、“金玉滿堂”等各種吉祥如意圖案紋飾,是封建社會中傳統倫理道德的形象反映。

  從關帝廟簡單的素描中,我們看到了清代建筑的實景,它矗立著,沐浴歲月的洗禮;它矗立著,化作歷史的縮影;它矗立著,珍藏時代的故事;它矗立著,書寫周口的華章。

  保留下來,得感謝糧食局

  在關帝廟采訪時,我了解到看門的楊先生已在關帝廟工作20多年了,想必他一定知道關帝廟內更多的故事,于是我就和他攀談起來。他說,他從部隊轉業后就到關帝廟工作了,在關帝廟的保修中,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常常爬到房頂去檢查和修護關帝廟的一磚一瓦,還曾跑到北京去印關帝廟的彩色圖片,因為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彩印技術還很落后,要想在宣傳冊上顯現關帝廟建筑上的彩繪圖,就得到北京去。當我問及有關關帝廟更多詳情的時候,他很坦誠地告訴我,對于歷史,他也不知曉,那要從古書中去查閱,他記得1993年,在關帝廟建廟300周年慶典時,省博物館來了一些人,對關帝廟贊不絕口,當時的周口市委書記對關帝廟的修復很重視,撥款20萬元,再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不過,他向我提供一個人——楊子山(原周口市文化局副局長、周口市博物館館長),我又有了知曉關帝廟更多詳情的希望。在楊先生的指點下,我找到了已退休的楊子山老先生。楊老先生很驚詫也很熱情地接待了我,當我說明來意后,他還很謙虛,說自己已退休了,對考古也不懂。但一講起關帝廟,他還是侃侃而談。他說,其實,像關帝廟這樣的建筑,以前,周口有60多處,但后來都被毀掉了,實在是太可惜了。關帝廟之所以保留下來,得感謝當時的周口市糧食局。新中國成立前,關帝廟曾是軍隊駐扎的場所,日軍也曾在此駐軍。1948年,國民黨交警部隊在此駐軍,在老君殿還有槍打的痕跡呢。解放初期,市公安局曾在此辦公,后來,市糧食局把這兒當糧食倉庫了,一直被占用著,所以這兒沒被拆掉,市糧食局為周口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他還說,講一個地方的文物,要從它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三方面去考慮。關帝廟雖只有300多年的歷史,但周口的歷史要比這長得多,在歷史上,周家口的名氣很大,是中原腹地的水陸交通要道,更是南北貨物的集散地。說到周家口的繁華,他特別提到一個人——熊庭弼。熊庭弼是明朝萬歷年間的翰林學士,是現在的武漢人,他曾路過周家口,他的詩句“萬家燈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漢皋”,描寫的就是周家口往日熱鬧非凡的景象。他還向我講述了周口原來的地理范圍和仰韶文化遺跡、龍山文化的點滴情況。因時近中午,楊老先生同學還相邀聚會,我不好意思再打攪,有些遺憾地離開了。

  從楊子山老先生家出來,我又折回到關帝廟,把關帝廟的前前后后看了個遍,感受著那古色古香的建筑,想象著周口曾經的繁華,陡生了歷史的凝重感,感覺關帝廟并沒有孤立存在著,它帶著歷史的痕跡走向我們,向我們展示著一個時代的標志,讓我們對那個年代充滿無限的遐想。從關帝廟出來,我漫步在沙潁河畔,回味著楊子山老先生的講述,我仿佛回到了周口千帆競發的場景中,感嘆歲月的滄桑。                

  名片背后的故事

  由于多次被作為辦公地點,關帝廟算是保留下來了,為周口人留了一條通向歷史的時空隧道,為周口人譜了一首滄桑的歌曲。我們都知道關帝廟又叫“山陜會館”,是山西、陜西商人集資捐款而建,可山陜商人為何把會館建在周口這片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上呢?讓我們掀開關帝廟興建的歷史,從那個時代中去尋找答案吧。

  史料記載,歷史上的周口稱周家口,地處“燕趙楚之沖,秦晉淮泗之道”,三河(沙河、潁河、賈魯河)交匯,萬商云集,舟楫如林,成為北方著名的“水陸交會之鄉、財貨堆積之藪”,位居河南“四大名鎮”之列,可謂盛極一時,來自14個省的外地商行,為了溝通聯絡、集會議事,紛紛興建同鄉會館,山西、陜西兩省的商人集資捐款,采湖廣之秀木,運秦晉之磚石,請墨客畫師,聘能工巧匠,興建起這座規模宏大的會館。因三國時期的大將關羽,世稱“忠義”,被清朝加封為“護法神圣帝”,他生于山西蒲州,與陜人系同鄉近鄰,為紀念這位世人敬仰的“關帝圣”,會館又稱關帝廟。

  周口地處中原,這里的人們臉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為何會創造如此的繁榮昌盛呢?這不得不提周口的航運史。我們現在都知道“火車一響,黃金萬兩”的含義,那就是交通運輸的方便帶來的經濟效益。當時,最便利的交通運輸方式是水路運輸,周家口所在之地三川交匯,具備了水路運輸的條件,但水路運輸發達的真正淵源卻與明清兩代的漕運有關。據說,明代朱棣奪得皇位后,想遷都北京,限于當時的條件,錢糧北運不順暢,為改變這一運輸不便的狀況,1408年,朱棣采納戶部尚書郁新的建議,明令開辟漕運新通道。《明史·食貨志》記載:“……始用淮船,受三百石以上者,道淮及沙河,抵陳州潁歧口跌坡,別以巨舟入黃河,抵八柳樹,連運赴衛河,輸入北京……”新辟的漕運通道不但催生了周家口的形成,而且也帶動了周家口航運事業的發展。明代成化年間,周家口水運東連江淮,西通襄宛,舟楫直達朱仙鎮,商品經濟發展迅猛,貨船往來與日俱增。到了清代康乾盛世,周家口達到鼎盛時期,時稱“水陸交匯之鄉,財貨堆積之藪”。沿河擁有渡口22處,水陸寨門40余座,鎮中街道120條,外籍商界會館7處,各類大小寺廟50余座,人口突破22萬。周家口曾在歷史的渡口馳騁,成為貨物的集散地,周家口船只通江達海,書寫了周口航運的輝煌歷史,也帶動了周口商業的繁榮昌盛。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周口晚報 2010年3月16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