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搞好姓氏文化研究服務經濟建設大局
2013/5/20 15:28:0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近年來,姓氏歷史文化研究工作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河南省委統戰部以“根在中原,惠及河南”活動為載體,開展了“尋根、育根、培根”系列活動。周口市繼之開展了“根在中原,惠及周口”活動,成立了姓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并成功取得了“首屆中國姓氏歷史文化節”主辦權,這對我市的姓氏歷史文化研究工作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遇。我們要以姓氏歷史文化研究為媒介,開展形式多樣的聯誼活動,建立更為廣泛和穩定的愛國統一戰線,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同海內外華人華僑的聯系,加強招商引資力度,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一、以姓氏歷史文化研究為契機,努力挖掘我市人文資源的潛力。周口地處中原腹地,是中華姓氏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同時還是客家人的重要祖居地,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文資源。從歷史資源上看,我們周口歷史底蘊豐厚。據歷史文獻記載,伏羲氏建都于古宛丘,即現在的淮陽,自古以來就有“萬姓同根,源于宛丘”之說;道教鼻祖和李姓始祖李耳(老子)的誕生地在鹿邑,至今還保留著太清宮、老君臺、紫氣園、陳摶碑亭等古跡;煉彩石補天的女媧故里在西華;東漢時光武帝劉秀在項城活動頻繁。周口大地上深厚的歷史積淀,形成了伏羲文化、女媧文化(龍文化、根文化)、老子文化、漢文化等一系列古老而燦爛的標志性文化。從人文資源上看,周口人文傳統深厚。在不同的歷史朝代中,曾出現了很多杰出的歷史名人。伏羲氏葬于淮陽,淮陽太昊陵因而成為全球炎黃子孫朝祖的圣地;只做了83天“洪憲”皇帝的袁世凱生于項城,袁世凱行宮成為內地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清代建筑;誕于鹿邑的《道德經》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學經典,一直是海內外專家學者研究交流的課題。從環境資源上看,鹿邑是老子的誕生地,淮陽有七臺八景,有比杭州西湖大一倍的龍湖,項城有保存完好的光武遺址和袁世凱故居,如果把這些資源有效開發和利用起來,將是一筆巨大的寶貴財富。這些都是潛力較大的人文資源,既是周口的特色,也是周口的優勢,都有待于我們進一步開發和利用。
二、以姓氏歷史文化研究為重點,進一步增強周口的吸引力。近幾年來,我國的綜合國力日益提高,全世界炎黃子孫無不為之歡欣鼓舞、揚眉吐氣,社會主義祖國的凝聚力顯著增強。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全球興起了一股尋根問祖的熱潮,這在千萬華人華僑和港澳臺同胞中表現尤為突出。周口有豐富的姓氏文化資源,經研究查證,陳、李、謝、項、田、應、孫等姓的始祖都在周口,與周口相關聯的姓氏達50多個,這對海內外同胞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地方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應該協調運作,密切配合,共同推動姓氏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的開展。一要加強對姓氏歷史文化研究組織的領導。為姓氏歷史文化研究會開展工作創造條件,給予必要的指導和支持,爭取早出成果,多出成果。二要開展活動。姓氏歷史文化研究是一項全新的工作,聯系面廣,學術性強。要取得成果,需要大量的資料和社會各方面的配合,必須進行廣泛交流,把與上級部門的縱向聯系和與兄弟單位的橫向交流充分結合起來,及時獲取姓氏歷史文化研究的最新動態,互相借鑒成功經驗,交流研究成果,達到學習提高的目的。要加強同海內外知名人士的聯系與交流,在交流活動中加深感情,增強他們的歸宿感。三要整合資源。全面整合歷史、文化、人文資源,拓展姓氏歷史文化研究的空間。
三、以姓氏歷史文化研究為載體,不斷形成經濟發展的合力。旅居海外的周口籍華人華僑人數眾多,相當一部分人經濟實力雄厚,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充分利用周口籍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眾多的優勢,開展姓氏歷史文化研究,不僅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和建立更為廣泛的統一戰線,還有利于促進內地與海內外華人華僑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從而加快我市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步伐。首先,要宣傳好。通過宣傳,不斷增強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根在中原”的尋根意識,增強他們對我市的投資環境和投資政策的深入了解,激發海外僑胞的愛國、愛鄉熱情和投資熱情。其次,要組織好。以姓氏歷史文化研究為載體,通過建立相應的組織,優化環境,搞好服務,在不同時期舉辦不同特色的尋根謁祖活動,以給周口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第三,要搞好活動。通過姓氏歷史文化研究,開展各種經濟交流活動,吸引海內外華人華僑和港澳臺同胞來大陸尋根謁祖和投資興業,不斷延伸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的手臂,促進我市經濟發展。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周口日報 200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