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李姓。”作為河南第一大姓,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大姓、世界第一大姓的李姓,占據了世界上1億以上的人口。追根溯源,他們的根在一個共同的地方——河南鹿邑。
避禍武則天先祖流放福建
30歲的李道烽是福建永安人。按照族譜記載,他們這一支李姓人,源自唐高祖李淵,排到他那里,是李淵的第四十五世孫。
李道烽那一支,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子李元祥后裔,李元祥獲封“閩越江王”。在武則天時期,因為她對眾多李氏宗室進行打壓,李元祥的孫子李祖叢被流放到福建南安。
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10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軍隊嘩變,占領長安。李元祥六世孫李尚昊在長安為官,他回福建避難,不敢回老家南安,到了今永安市槐南鎮皇歷村,與長子李希悅定居下來,繁衍生息。至此,福建永安成了世界李氏祭祖的圣地,吸引泰國和我國臺灣、香港、福建、廣東、浙江等地的李氏后裔前來上香祭祖。
由于李唐皇帝出自“隴西李氏”,最近幾年,李道烽也和眾多“尋親團”一起,前往甘肅隴西祭祖。當然,每來一趟,河南鹿邑是必去的地方——唐代認老子為李氏先祖,而老子的故里,就在河南鹿邑。
新加坡前總理也是李淵后裔
如今,李元祥一脈的李氏子孫,已經遍布世界各地,并且名人輩出。
這些后裔的出現,與李元祥第十五世孫李其洪外遷有關。后漢乾佑元年(公元948年),李其洪從皇歷遷到沙縣的崇仁里二十六都(今永安貢川鎮雙峰村)居住,其后裔輾轉向閩西擴展,部分后裔繼而漂洋過海,在海外繁衍生息。
“李其洪一脈最旺,目前其后裔遍布世界各地。”李道烽說。
據統計,李其洪后裔主要在福建,在廣東、廣西、江西等地也較多,臺灣、香港、澳門等地也不少,東南亞和美國、日本等地也有。其中臺灣李氏后裔分居于金門、臺北、嘉義、風山、臺中等地,并建立了“李氏宗祠”和“敦本堂”,成為臺灣的重要一支李姓。
李其洪后代名人輩出。宋、元、明、清朝文風鼎盛,出過104位進士,共有宰相4人、兵部尚書4人、翰林10人。清康熙宰相李光地,中華民國前副總統、代總統李宗仁,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香港財業巨子李嘉誠等,均為其后裔。
重要分支遷徙路線圖
鹿邑
隴西(甘肅隴西縣)
趙郡(河北邯鄲市西南)
福建上杭(從隴西遷出)
廣東、浙江、臺灣、東南亞
天下李姓
人口總數
我國李姓人口多達9500余萬,為中國第一大姓,約占全國人口的7.9%。
如果加上少數民族中的李姓和海外華裔李姓,李姓總人數超過1億,是當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
李姓分支
天下李姓,根在鹿邑,望出隴西,派分上杭
得姓始祖:李利貞
先祖:老子李耳李利貞第十一代世孫。從老子以后,自春秋戰國起,李姓始從鹿邑播遷四方。
重要分支:
1.隴西李氏
隴西房始祖:李崇(老子裔孫李曇的長子),戰國時在秦國做官,任隴西守,封南鄭公。
李世民下令修《氏族志》時,以李姓為天下姓氏之冠,并詔令天下李姓皆以隴西為郡望,且對功臣武將廣賜李姓,于是出現了“天下李氏出隴西”。隴西李氏由始祖李崇至唐李淵,其間30余世,先后分衍出14房:范陽房、頓丘房、渤海房、申公房、丹陽房、安邑房、鎮遠將軍房、平涼房、姑臧房、敦煌房、仆射房、絳郡房、武陵房和定州刺史房。
2.趙郡李氏
趙郡房始祖:李璣(老子裔孫李曇的四子),戰國末期任秦國太傅。
李姓的郡望以后發展到30多個,以隴西與趙郡的歷史最久、聲望最高、人口最多,除賜姓李氏及部分少數民族李姓外,李姓其他各分支幾乎都是從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中分衍出來的。趙郡李氏由始祖李璣到唐初共傳25世,先后分衍出11房:中山房、常山房、南祖房、西祖房、東祖房、平棘房、遼東房、江下房、廣陵房、漢中房和管城房。
3.福建上杭李氏
始祖李火德(李利貞第七十三代裔孫),出自隴西房,是唐高祖李淵之子、江王李元祥的后代。
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李火德與妻子避居于福建省汀漳道上杭縣勝運里之豐朗鄉。
今天,不僅福建、廣東、浙江、臺灣的李氏家族大多是李火德的裔孫,甚至遠在美國、加拿大、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印度、緬甸、新加坡及歐洲各國的李姓華僑,也大都歸于李火德門下。李火德被稱為“南方隴西李氏的一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