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河南頻道8月6日訊 河南日報報道:老太太,黑衣褲,古老而神秘的舞蹈——擔經挑。如今,在淮陽,其身影不只限于寒冷時節的古廟會,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
“農歷每月初一、十五,我們都要到太昊陵表演;平時誰家有喜事,也請我們去助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擔經挑的代表性傳承人宋秀梅說。
從“娛神”到“娛人”
8月2日,在王店鄉大許樓村,提起擔經挑的由來,村里的幾位老太太說:“擔經挑是獻給人祖爺和人祖奶奶的,這樣的詞好多人都會背!”
人祖爺和人祖奶奶指的是洪荒時代的伏羲和女媧“兄妹”, “有了天有了地沒有人煙,上天神留下他兄妹二人……多虧著白龜仙苦難相救,無奈何昆侖山滾磨成親。日月長生下了兒女百對,普天下咱都是龍的子孫!”
據1935年出版的《太昊陵廟會概況》載,擔經挑是“娛神的動作”。然而,近年來出現了很多新唱詞。例如:“正月里鬧元宵,計劃生育黨號召,多生可沒有少生好,多生孩子受操勞。”“二月里龍抬頭,現在的姑娘多自由,手機項鏈隨身帶,高跟皮鞋染黃頭”……歌頌淮陽、互相祝賀、詠嘆新的社會風氣,“人間”的娛樂成為主要內容。
從娛神到娛人,擔經挑的社會功能發生了巨變。
“崇拜生命”的“主旋律”未變
在宋秀梅婆婆的院內,聽說我們想看擔經挑表演,不一會兒工夫,幾位老太太就從屋里換了衣服出來。
擔經挑俗稱“擔花籃”,其服飾很醒目:全身服裝呈黑色,偏大襟上衣,大腰褲均鑲有彩邊,扎裹腿,著繡花黑鞋。頂上的黑頭紗長約五尺,下綴二寸長穗。所擔的竹制花籃有龍、虎、獅子、寶瓶等多種樣式。
擔經挑的舞蹈更特別。每組4人,其中三人表演花籃舞,一人打竹板、說唱。從舞姿看,一是“剪子股”,即一人打經板,三人表演以“十”字路線為中心,對面穿叉走過;二是“鐵索鏈”:一人走這種路線,二人走另條路線,像擰麻花一樣多次相迭;三是“蛇蛻皮”,一人在前,三人(包括打經板者)朝一個方向沿履而舞,逶迤而行。
當地一位文化工作者說,盡管舞步有所新創,但舞者表演時一定會有交錯,即兩個舞者必須背靠背而過,象征男女交尾之意。可見,擔經挑生殖和生命崇拜的主旋律沒有變。
“我們喜歡這種舞蹈”
擔經挑作為一種祭祀舞蹈,原本是傳女不傳男的。如今,當地有不少男人也加入了舞蹈的行列,原因據說是擔經挑能夠強身健體。記者注意到,擔經挑表演節奏慢時,步履像蛇在蠕動;節奏快時,又像蛟龍在盤旋。有人觀察說,它由“蹬步、大跨步、越步、碎步、交叉步、移步、跌步”等動作構成,配合發自內心、亦莊亦諧的唱詞,既秉承了祭祖、娛神、求子等傳統信仰,又可謂娛人、健身的“體育舞蹈”。
據介紹,擔經挑表演隊目前在淮陽有80多支。宋秀梅所在的王店鄉大許樓村,擔經挑藝術團團員的年齡段已由當初的60歲以上下降到30來歲,團長李忠鳳說:“我們經常外出表演,不計報酬。我們喜歡擔經挑,它是我們自己的舞蹈。”(原標題:擔經挑:我們自己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