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西湖公主》自1985年上演以來演出超過5000場,獲得河南省原創劇目最叫座獎;豫劇《都市彩虹》等原創劇目,讓周口成為河南省唯一實現省級大賽“金獎五連冠”的地市;2014年,周口市國有和民營表演藝術團體共下鄉演出3200多場,基本實現“戲劇下鄉”全覆蓋……近幾年,一連串精品劇目的誕生、一系列文化惠民的舉措,凸顯出河南周口作為一個戲劇大市的實力和擔當。
周口現有豫劇、曲劇、越調、道情、墜劇、二夾弦等眾多劇種,國有院團有10個,能常年堅持演出并能上演大戲的重點民營院團有6個。近年來,周口戲劇在藝術生產、精品創作、服務社會、人才培養等方面得到長足發展,并取得可喜的成就。
2014年10月,第五屆周口市戲劇大賽拉開帷幕,在能容納1300多人的周口人民會堂連續演出11場,場場座無虛席。不少戲迷從幾百里外趕來觀看。
近年來,周口市文廣新局把比賽當做推動藝術創造的有力抓手,通過周口市戲劇大賽、中青年演員大賽、流動舞臺藝術大賽、小戲小品曲藝大賽等比賽,使各院團的藝術創作處于常態,從而促進了創作、鍛煉了隊伍、發現了演員。豫劇《農家媳婦》、《升仙橋》,墜劇《嫁母》,道情戲《婚姻驛站》等優秀劇目,都是在歷屆大賽中涌現出來的。大賽還有力地促進了民營院團的發展。周口市戲劇大賽對獲獎團體不論國有還是民營均給予資金獎勵,獲獎演員均享有同樣的評職晉級待遇,極大地促進了各院團創作和參賽的積極性。
“點評”環節成為周口市戲劇大賽的一個亮點。大賽期間,專家要對參賽劇目進行一戲一評,劇團主創人員到場聽取專家意見和建議。點評會上,評委們說真話、講道理、傳技藝。有的評委現場示范,一字一音、一招一式地幫助主創人員修正動作、糾正發音。不少參賽劇團表示:“這一措施有效提高了演員的表演能力,提升了我們基層院團藝術創作的質量。”
在周口市項城市高寺鎮張營村村民田清泉看來,坐在家門口,看市里的名演員唱戲,這在過去想也不敢想,但現在這都是常有的事兒。特別讓他感動的是,2014年11月13日,周末劇場劇組到張營村演出,聽說臥床多年的老人張勛山很想看戲,幾位國家一級演員專門到老人病床前為他表演了越調《收姜維》等節目。
去年,周口市政府購買了170場演出,商水、太康、鄲城等縣政府也都出資為農民購買了200多場演出,基本滿足了當地農民群眾的看戲需求。2014年,周口市10個國有院團共下鄉演出2510場,民營演出團體周口小清芬豫劇團下鄉演出700多場。
為了使周口市“戲劇下鄉”文化惠民活動落到實處,周口市委、市政府對全市“戲劇下鄉”實行目標管理,年初下任務指標,年中進行督促檢查,年末進行目標考核。對演出中出現、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糾正,好的、成功的經驗進行推廣。如今,周口市已基本實現“戲劇下鄉”全覆蓋。
近幾年,周口市文廣新局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思想,科學制定戲劇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努力完善機構編制,提高待遇保障,積極探索推動新人脫穎而出的學習、培訓機制。目前,項城市豫劇團、商水縣豫劇團、周口青年劇團等都有一批既有藝術潛質又有觀眾緣和票房號召力的中青年優秀戲劇人才。
周口市文廣新局堅持“凡參加省級戲劇大賽都要以原創新劇目參賽”的原則,力推原創劇目。獲得河南省原創劇目最叫座獎的豫劇《西湖公主》,以及讓周口獲得省級大賽“金獎五連冠”的豫劇《都市彩虹》、《都市長虹》等都是周口的原創劇目。商水縣豫劇團創演的豫劇現代戲《天職》進京演出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提名獎、第八屆全國戲劇文化獎劇本金獎等多項大獎,項城市豫劇團創演的豫劇現代戲《農家媳婦》被拍成電影,太康縣道情劇團創作的道情小戲《富裕之后》、《婚姻驛站》兩度獲得全國群星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