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印參加送戲下鄉活動,在《白玉樓》中飾演何久成。
1月1日上午11點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常營鎮八里廟村“舞臺藝術送農民”現場人山人海,由太康道情劇團劃轉而來的太康道情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演出的道情戲《楚宮恨》剛剛謝幕,飾演劇中人物“伍奢”的張天印突然昏倒在舞臺上……
這是擔任太康道情藝術保護傳承中心主任的張天印,近幾年第三次昏倒在工作崗位上。這一次,穿著戲裝的張天印被緊急送進醫院搶救,診斷為腦梗塞。兩天后,病情剛有好轉,張天印又開始在病房里了解劇團演出情況。
太康道情在豫中、豫東流傳久遠,當地人說:“寧可少鋤二畝地,也要看看道情戲。”知名度頗高的太康道情劇團成立于1957年,曾于1992年在文化部舉辦的“天下第一團”大賽中榮獲8項大獎。2006年,太康道情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76年,16歲的張天印進入太康道情劇團。1997年,張天印被選舉為團長。在擔任團長的第4個年頭,劇團發展處于低谷,瀕臨解散。如何保住太康道情?張天印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一次,忙完回到家,張天印一頭昏倒在樓梯上。2012年10月,太康道情劇團面臨體制改革,為讓劇團發展步入正軌,應對緊張的工作節奏,張天印天天兜里揣著降壓藥和速效救心丸,顧不上去醫院看病,兩個半月的時間,身體消瘦了許多……這期間,在太康縣張集鄉演出時,張天印又一次在后臺昏倒。在太康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劇團成功劃轉為太康道情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張天印長出了一口氣。
張天印的敬業精神深深感染了身邊人。在有關部門和演員的大力支持與努力下,太康道情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發展逐漸有了起色,原先劇團派人出去聯系“臺口”,轉變為演出商主動找上門來。全團由原來年演出100多場發展到2014年演出802場,幾乎每天都連軸轉地下鄉演出。
張天印對劇團情況了如指掌,無論哪位職工有了難事,他都用心幫助解決。道情老藝人王永田評價他“鐵皮包棉花——外鋼里柔”,用包容之心處理每一件事情、對待每一個人。在劇團,張天印大冷天帶頭晚上看護舞臺,帶頭為演員準備卸妝用水,不搞特殊,與演員同吃同住。
太康道情劇團雖小,但干好各項工作并不簡單。張天印習慣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上邊密密麻麻記滿了外人無法解讀的“天書”。其實,里面記的全是選定劇本,選演員,請導演、作曲,排練,購置服裝,制作道具,調配燈光,繪制布景等繁瑣事宜。張天印十幾年如一日堅持擔負劇團演出“臺口”安排工作。每次聯系業務,他都親自過問,準備各種預案。讓人頭疼的演出場次和演出日期調配工作,他做得有條不紊、銜接有序,不出一點差錯。乘坐文化部、財政部配發的流動舞臺車在外演出,出于安全考慮,他總是坐在副駕駛的位置上陪著司機平安走完每次的“趕場路”……張天印常年堅持參與“舞臺藝術送農民”演出活動,一次出門演出有可能幾個月回不了家。一次,妻子肩膀患了筋粘連,需要做手術,把妻子送到鄭州的醫院交給女兒照管,張天印又回到太康工作了。
面對稀有劇種日漸式微的境況,張天印不等不靠,一直在太康道情傳承、保護和發展上下功夫,他請戲曲專家為演員講課,派人員外出學習。“把職稱晉級的機會留給演員們,大家的職稱都評上了,他自己的職稱級別沒晉升;每一次匯演,演員們在臺上得獎,而他卻累倒在臺下……”張天印的好朋友、太康縣總工會主席張俊峰稱贊他是“敬業的孺子牛、美德的傳承者”。
“寧讓面發酸,不能耽誤道情班。”張天印每場都要登場,為的是不讓喜歡看他演出的戲迷失望。2014年6月,太康道情劇團走出太康縣,9天演出23場,在新密市五虎廟村4天演了10場,在平頂山市磙子營鄉5天演了13場。其間,張天印和演員一道在農家支鍋做飯吃、用麥秸打地鋪睡。
采訪中,記者發現太康道情劇團的演員忙得很——中午來不及吃飯,下午又趕場了。劇團有戲了,演員收入高了,大家有了奔頭,前來學戲的小學員多起來。如今在太康道情戲校,最小的學員四五歲,大的不到20歲。孩子們學戲十分吃苦,大冬天打地鋪,一早上練功、發聲,十分活躍。張天印每次下鄉演出回來,總要到學校了解學生們的學習、生活情況,看著伙食不好,張天印還經常自掏腰包為孩子們改善伙食。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風靡豫東的《王金豆借糧》到現在的《富裕之后》、《紅塵》、《狀元吟》、《婚姻的驛站》等,越來越多的太康道情經典劇目獲得國家級和河南省級大獎。在張天印看來,日子越是過好了,市場越不能丟。農歷二月二、三月三的“鼓會”,廟會,鄉村物貿會,行業匯演……對于太康道情能露臉的機會,張天印格外看重:“能去一定要去,老百姓的戲唱不完,不能丟!”
近幾天,豫東地區開始降溫,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時節,道情戲也進入演出旺季。張天印的身體越來越成為劇團的“安全隱患”,可張天印依然堅持下鄉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