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展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震天的鑼鼓聲,各具地域特色的服裝、音樂和舞蹈……3月2日是農歷二月初二,在周口市淮陽縣太昊陵前的廣場上,13個省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會演將傳統的祭奠廟會變為一場文化盛會。
淮陽因有三皇之首伏羲的太昊陵而被稱為羲黃故都,每年都要舉辦民間傳統的伏羲祭奠和盛大廟會。利用這個平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省文化廳和周口市人民政府舉辦了第五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
豪壯雄奇的韓城行鼓拉開了表演的序幕。但見來自陜西的民間擊鼓手們時而仰面朝天、呈騎馬蹲襠式,時而鼓陣排開、令旗揮舞,伴隨著鼓聲齊鳴、狂敲狂拍、如癡如醉,其氣勢似黃河咆哮、萬馬奔騰,盡顯黃土高原漢子的熱情粗獷、豪爽彪悍之風。
來自內蒙古錫盟阿巴嘎旗烏蘭慕騎的《原野之韻》,將高亢悠遠的蒙古長調、持續低嗓音的呼麥、音質獨特的馬頭琴組合起來,使人聯想到大草原上駿馬歡騰的景象。之后,變幻多端的江西永新盾牌舞、被譽為“東方芭蕾”的安徽花鼓燈、源自秦漢宮廷舞樂的山西上黨八音會、源自民間花會的河北隆堯招子鼓、歡快的四川興文花山舞,還有東北二人轉、山東快書、開封盤鼓等相繼登場,氣氛持續高漲,讓現場兩萬多名觀眾大飽眼福。
省群藝館研究員、省非遺專家倪寶誠看后說,表演和場面令人感動和震撼。多個非遺項目保留了夏商周祭祀文化甚至遠古圖騰文化的元素,它們不僅給文化傳承和文化研究提供了資糧,更以天地人相和諧的理念、百折不回的創造精神啟發和鼓舞著華夏兒女。
據悉,從農歷二月二開始,在為期一個月的淮陽廟會期間,還將穿插舉行豫劇專場、曲劇專場、河南省以及周口市、淮陽縣當地的非遺展演。淮陽縣縣長馬明超表示,淮陽廟會上的非遺展演已由首屆的我省擴展至如今的國內13省,我們爭取把展演辦成一個影響全國的文化盛會,共同營造好民族的精神家園。(原標題:【周口】羲黃故都淮陽上演“中原古韻”文化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