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四平調表演藝術家,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平調代表性傳承人鄒愛琴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16年8月16日22時45分在商丘去世,享年88歲。
鄒愛琴同志是商丘市四平調劇團演員,原副團長,河南沈丘人。她見證了四平調的誕生,發展和鼎盛。九歲時拜鄒玉振為義父,隨其學藝,改名鄒愛琴,初學生、旦,后專攻旦角。12歲起在多部戲中擔任主演,她所主演的《陳三兩爬堂》榮獲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一等獎,《豐收之后》獲商丘地區表演一等獎,以上二劇和《梅香》、《劉海砍樵》、《生死牌》等被多個省、市電臺錄制播出。上世紀50年代,四平調掀起了"女學鄒愛琴,男學王漢臣"的熱潮,她成為四平調女演員的一面旗幟。
鄒愛琴,1928年出生于河南省沈丘縣,少時流落街頭,被當時四處趕場子的四平調劇團“三義社”社長鄒玉振先生收養,開始學唱四平調。鄒愛琴11歲時即登臺獻藝,13歲在安徽阜陽演唱《花木蘭》引起轟動而成名。解放后,她加入商丘市四平調劇團,在1956年河南省第一屆戲曲匯演中,與馬金鳳、申鳳梅等戲劇名家同獲一等獎。她在《陳三兩爬堂》、《胡金蟬投軍》等劇中的表演至今讓觀眾津津樂道。鄒愛琴曾任商丘市四平調劇團婦聯干部、團長,1978年因為身體原因提前退休。鄒愛琴系中國第一屆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文聯成立時的宣傳委員、國家一級演員。
鄒愛琴在四平調演唱中,不斷對四平調的唱法進行改進和創新,大膽融入豫劇、評劇、曲劇的聲調,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四平調在更廣大地區的普及與繁榮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