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鳳祥 劉 礦
淮陽是太昊伏羲氏建都長眠之地,近年來該縣整合了以太昊陵為代表的歷史文化資源和以龍湖為代表的自然生態資源,將縣域打造為“生態、自然、現代、宜居”的旅游度假區,叫響了“中國休閑福地、國學文化源地、中華朝祖圣地”三張文化旅游名片。特別是自2014年以來,該縣以創建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契機,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財政投入,完善保障機制,采取得力措施,全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目前,88個創建指標已全部落實。
淮陽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把創建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作為有力抓手,立足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把創建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全縣上下形成了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司其職、群眾熱情參與的大創建格局。此外,縣委、縣政府還把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納入財政預算加大投入。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網絡建設為例,2015年,縣財政投入群眾文化藝術中心建設2200萬元;2016年,縣財政投入群眾文化藝術中心建設1010萬元,預算投入鄉鎮文化站建設197萬元、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727萬元、數字平臺建設427萬元。
作為中華姓氏起源地、易學源頭、農耕文化發祥地和龍圖騰發源地,淮陽加大非遺泥泥狗制作藝術的傳承和保護,開展研究和培訓,讓傳統的泥塑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2015年淮陽縣被國家民協命名為“中國泥彩塑(泥泥狗)文化之鄉”,同時成立了“中國泥彩塑文化(淮陽)研究中心”,為中原傳統美術保護、傳承、利用提供了理論支撐,為淮陽公共文化服務打造了又一新的平臺?h文化館淮陽泥泥狗陳列館作為全國一流的縣級陳列館,收集展品1200件,今年又成功創建國家一級館。目前,縣圖書館、文化館、泥泥狗陳列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常年向社會免費開放,取得了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良好成效。
自2010年以來,淮陽已連續舉辦七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遺展演活動。其中,2016年舉辦的第七屆非遺展有65個非遺項目參與,包含2個世界級、13個國家級,參與演職員3000多名,惠及群眾300余萬人次。這不僅推動中國非遺成果的保護與傳承,而且很好地為淮陽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務新平臺,讓鮮活的群眾文化活動惠及百姓的日常生活。
除了重大品牌活動,淮陽各個鄉鎮也利用中國傳統重大節日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新站鎮的高蹺、肘歌,曹河鄉的竹馬、旱船,王店鄉的擔經挑,白樓鎮的打花提,豆門鄉的舞獅,鄭集的舞龍等,推陳出新,異彩紛呈。2016年5月,以泥泥狗、擔經挑、竹馬、旱船等378支1萬余人的民間藝術表演隊伍為支撐,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河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榮譽稱號,成為該縣公共文化服務的一大亮點。
此外,淮陽還利用伏羲文化研究會、“陳文化”研究會等民間文化機構,每年組織若干不同規模的“伏羲文化”“陳文化”研討活動。一批隱藏民間的優秀文化資源精彩紛呈,如民間舞蹈、“擔經挑”“雞毛人逗蟾”“打鐵舞”“黃土人”,傳統美術“泥泥狗”“布老虎”“剪紙”“蘆葦畫”,民間曲藝“魚鼓”等,彰顯了淮陽文化軟實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淮陽文化藝術精品輩出,各鄉鎮團體分別以身邊人、身邊事為題材,以正能量宣傳為主旋律,演自己事、自己演、自己看。文藝愛好者創作的《簡愛》《我的青春你來過》《仕途》《幸福花兒開》等10余部微電影和《淮陽,我的家鄉》MTV歌曲,深受廣大觀眾的好評;戲劇《通不通》獲第二屆周口市小戲小品大賽優秀劇目獎;豫劇《三娘教子》榮獲周口市第三屆戲劇大賽金獎;古裝豫劇《繡花女傳奇》榮獲周口市第四屆戲劇大賽銀獎。這些節目接地氣、深受群眾歡迎,極大活躍了淮陽基層群眾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