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勢磅薄的陜西韓城行鼓、詼諧幽默的河北昌黎地秧歌、雄險歡騰的廣東醒獅、曲令豐富的青海花兒…… 3月18日(農歷二月初二)上午,第九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在這里拉開帷幕。
來自9個省份的世界級、國家級非遺項目依次登場,使來自全國各地的數萬名觀眾在“龍抬頭”的日子里盡享原汁原味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盛宴。
文化部遺產司綜合處副處長楊曉輝,河南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孫鵬,周口市副市長王少青,淮陽縣縣委書記馬明超、縣長王毅等領導和河南省非遺保護方面的部分專家出席開幕式。
當天上午9時許,韓城行鼓《龍嘯九天》以氣勢恢弘的表演拉開了第九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的大幕,鼓手們都頭戴戰盔,腰束遮鞍戰裙,擊鼓時仰面朝天,以神秘而恢弘開場,形象的勾勒出魚躍龍門、化龍嘯祥的拼搏精神,更寓意著韓城人走向世界的豪情壯志。
昌黎地秧歌《炫舞奤風》、陜北民歌《民歌聯唱》、蒙古族《安代舞》、羌族羊皮鼓舞《沙朗傳歌》、青海《雪白的鴿子》等節目都凸顯西北異域風格,使中原大地的觀眾領略了不一樣的風采。其中,極具嶺南文化特色的廣東醒獅,現場南獅以聲情并茂的高樁和高桿采青表演把現場觀眾情緒推到高潮。
展演以豫劇《穆桂英掛帥》出征一折作為首場展演結束劇目,場面氣勢恢宏,唱腔鏗鏘激昂,表演剛勁灑脫展現出楊家將威武雄壯、豪氣干云,為保國安民滿腔熱血的壯舉。
以“保護文化遺產,延續歷史文脈,留住美麗鄉愁”為主題的本次展演活動,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河南省文化廳、周口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周口市文廣新局、淮陽縣人民政府承辦,本次展演在前八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的基礎上,共邀請陜西、青海、河北、四川、內蒙古、廣東、湖北、湖南、河南等9省、自治區的35個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非遺項目參與。主要表演形式有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曲藝等。同時以當地民間藝術隊伍為主的巡游活動貫穿整個廟會始終。
本屆活動為期一個月,時間從2018年3月18日(農歷二月初二)至4月18日(農歷三月初三)。在舉辦動態展演、民間藝術巡游的同時,活動還將集中展示省內以傳統技藝為主的33個非遺項目。
據了解,“中原古韻——中國(淮陽)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是依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太昊伏羲祭典舉辦的全國性展演活動。太昊伏羲祭典是為紀念和彰顯伏羲功德,民間自發組織的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動(農歷二月二---三月三),被譽為“天下第一廟會”的淮陽太昊陵廟會,活動期間每天的尋根謁祖、祈福納祥的人達數十萬,其中2008年3月22日,單日人數高達82.56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