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
周口,古屬陳國。戰國末期,一度為楚國都城。陳勝吳廣曾在此建立張楚政權。兩漢以來,歷代以淮陽為中心設郡置府。明清時期,周家口是西北與江南物資交流的重要樞紐,曾被稱為河南四大商業重鎮之一。明朝初年,隨著沙潁河漕運的開通而開始發展,最初的集鎮也逐漸由沙河北岸擴展到南岸。為了滿足兩岸商賈往來的需要,一戶姓周的人家在南岸的子午街(今川匯區老街)開辟了第一個渡口,“周家口”也因此得名。
明代萬歷年間,賈魯河河道疏浚完成,于是周家口成為南接江淮,北通山陜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清初的五十年間,賈魯河疏浚達十次,以確保河運暢通。清朝乾隆年間,周家口鎮的發展達到頂峰,開辟渡口16個,擁有街道116條,常住居民數萬人,流動人口達數十萬人。清朝中后期,海運逐漸取代河運成為南北物資運輸的主要渠道。1843年,黃河在中牟決口,致使賈魯河淤積,賈魯河北上開封的航道被阻,自此再未恢復。周家口鎮的商業開始走向蕭條。咸豐同治年間,捻軍戰亂波及周家口,鎮內的許多廟宇建筑“三次焚毀,幾至于盡”。
近代史
1901年京漢鐵路全線通車。周口以西數十公里的漯河因地處鐵路沿線而吸引了大量商民,周口也徹底告別了古代“萬家燈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漢皋”的繁華。1938年,黃河花園口決堤,正值汛期的黃河改道,順賈魯河潁河而下。周口一帶成為黃泛重災區,受災長達九年之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周口鎮曾先后隸屬于商水,淮陽。1965年設立周口專區(后改為周口地區)。2000年,周口地區改為地級周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