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鄒容《革命軍》大加贊賞,對孫中山革命精神最景仰。不久,他在赴開封與同仁共商改造河南學務后,回縣將大呂書院改為新蔡高等小學堂,提倡改良各私塾教授法,籌四鄉各廟產辦蒙學堂,并創辦新蔡放足會。新蔡頑固勢力視其為瘋狂,官吏更忌恨他。
1906年,劉粹軒經人舉薦出任開封優級師范暨省高等學堂學監,倡導并成立河南學會,決心改革河南教育。不久,河南組建同盟會,他首先加入,被推為同盟會河南支部長。
1907年五月,劉粹軒赴上海,與黨人于右任等會商聯絡直、魯、豫、晉、甘、陜等北方省份的革命力量,推進革命,并以其開封中州公學為聯絡站。時任中州公學教習的朱友英稱贊他說:“壯志允推醫國手,當朝新撰黨人碑。”
同年夏,本縣同盟會會員閻子固被捕,他急返新蔡,同任芝銘、閻枚臣等聚集民眾將閻子固救出,遭清政府通緝,化名潛入洛陽,繼續從事革命活動。
1909年,劉粹軒轉往衛輝中學堂,以教學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他思想敏銳,學識宏富,到校不久,大批師生向他靠攏。他的學生大都參與革命,如著名史學家、哲學家嵇文甫,曾任河南省副省長。
嵇文甫在《辛亥雜憶》中寫道:“中學時影響我最深的是劉老師,擔任經學,他善講學說,又貫注滿腔熱情,設身處地,借古諷今,大家都聽得入神……他在我校組織觀摩會,實際上是借此聯系許多青年,乘機把他們引導到革命道路上……”
武昌起義后,劉粹軒潛回開封,召集同仁密商舉義,議定“西聯秦軍據嵩洛,東以淮上為基地收復汝陳,北炸黃河鐵橋阻止清軍增援,南據武勝關與威武軍會師,而后聚集各路義軍會攻省城”,他本人負責西路聯絡事宜。
到洛陽后,他一面活動駐洛清軍,一面聯絡同志約期起義,并親赴深山,聯絡綠林武裝,會攻洛陽。走漏風聲,攻洛之役失敗。
劉粹軒率部西奔潼關。途遇張鈁正率陜西義軍東征。張、劉遂合兵一處,組成秦豫聯軍,張任總司令,劉任總參議,繼續東進。至陜州,與清軍鏖戰數月。
當時,南北方正在協商停戰,清軍首領周符麟、趙倜函請議和,邀張鈁會商。劉粹軒怕張鈁有失,自告奮勇,前往敵營聯系,不意竟遭毒手,慘烈犧牲。
“趙倜將劉粹軒束置地上,用快馬活活拖死。我經反復調查,未找到劉粹軒的后人。”新蔡縣宣傳部副部長謝石華道。
1942年,新蔡縣在今日附小前院建成閻劉烈士祠,任芝銘題寫門額,并撰對聯: “崇功報德,告慰忠魂,幸為余生償宿愿;救亡圖存,責在雙肩,未敢后死易初心。”
新中國成立后,烈士祠成了政府會議室。2006年,烈士祠原貌得以恢復。我在新蔡采訪時,看到大廳門首重新掛上了“辛亥革命烈士紀念祠”匾額及任先生所寫對聯,并立了保護石碑。祠堂正廳內,懸掛了閻劉等八位辛亥烈士牌位、簡介,旁邊還有新蔡縣118位同盟會會員名錄。
辛亥志士,永垂不朽! (全文完)【原標題:同奉一祠兩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