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蔡,有一所“辛亥革命先烈祠”,這是全省為數極少的辛亥革命紀念性建筑。建筑起因,是為紀念兩位新蔡籍英烈——閻子固和劉粹軒。
閻子固慷慨尚義,有膽有識,犧牲時40歲。劉粹軒誠實儒雅,學識宏富,犧牲時31歲。出身個性迥異的兩人,卻在青年時期即訂交。二人日后患難與共,努力革命,逝后被奉一祠,殆有前緣后因。
慷慨尚義閻子固
閻子固(1873~1913),名夢松,以字行。新蔡縣十里鋪鄉閻湖行政村小閻莊人,清末附生。
“他自幼讀書,博聞強記,性豪俠尚義,富有膽略,愛打抱不平。面對清廷腐敗,常懷造反之心。有時課堂上一躍而起,振臂高呼:‘反了好哇!反了好!’”新蔡縣宣傳部副部長謝石華道。
及壯,愛讀新書,勤練武功,赴人危難,不計利害。1899年,他與劉粹軒等人聯合控告無良知縣徐仁麟,使徐撤職。
1904年,閻子固考入開封武備學堂。在校廣結同志,密商革命。未及結業,因文件泄密被人告發,開除學籍。但他并不氣餒,回鄉后積極參與縣里教育改革,并利用韓公祠廟產創辦小學,韓氏后人韓一德告到縣府,縣府支持韓氏,小學停辦。他從此與韓氏結怨。
1906年夏,他加入中國同盟會。1907年春,約同志準備起事,被知縣緝拿,他去開封中州公學暫避。六月下旬,他又到汝南縣活動,恰與仇人韓一德碰面。韓拉他到縣衙,被扣押。后被押解回新蔡。
閻子固的孫子閻乃鈞告訴記者:“7月25日,閻子固被押回,次日到縣審訊,有千余民眾圍觀。審罷,戴上腳鐐手銬押進監獄。行至監獄門,被群眾解逃到東北,后又轉赴日本。
他在日本接觸了很多革命志士,眼界大開。《新蔡人物志》中保留了一封他在日本寫給同志的信,表現出他對革命前途滿懷信心。
“××同志大鑒:
弟本擬走皖,旋得東京急函之招,當即東渡訪談一切。知瀛洲大有人也……總監督(指黃興)南去,各干事大半西返,料理各處學務矣。東南一帶頗開通,總理(孫中山)以學務可由此起點,而各處可斷發達……但狂熱在內,有如大河之水,終不可遏;芙蓉出匣,舞之在人爾,只求春光不漏泄足矣……褚某猶小焉,當思其大者。趙孟之貴,必計也,除之而已,其貴更有甚于是者。弟不但此也,即家務一切,亦犧牲之不惜……”
下面署名是“臥薪嘗膽子”。信中有很多暗語,南去及東南指本年革命黨人攻防城、襲鎮南關(今廣東友誼關)。褚某指褚輝祖,“貴更有甚于是者”指清帝。信中透露出他信心滿滿——“大河之水 芙蓉出匣”,還透露出他堅定的革命決心與犧牲精神。
辛亥革命那年,他從日本歸國,同安徽人張孟介一起組織淮上軍,為數五千余人。張孟介為總司令,閻子固任副司令,光復了商城、固始,正待進軍,南北和議達成,停止軍事活動。
1912年4月20日,同盟會河南支部在開封豐樂園召開演說大會,各界人士千余人到會。閻子固擔任大會主席,他提出“要結成一最有價值之大政黨,力求真共和,并注意民生主義”。8月,同盟會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增強了革命性,閻子固立即加入。
這一年,閻子固擔任了河南省督練公所督辦科科長,旋任都督行營營務處總辦。
1913年,宋教仁被暗殺,閻子固對袁世凱之倒行逆施不滿,打死臨汝縣兩個追隨袁的議員,之后奔走南北,從事反袁活動。
1913年7月,他受黃興派遣,自上海返回河南,一面聯絡白朗起義軍,一面組織地下武裝,準備在淮上起事。
7月12日,“二次革命”槍聲在江西打響,他聞訊趕往南方參與。因準備不足,“二次革命”失敗,閻子固逃往上海。但他對革命并不灰心,表示:“我要率領淮上5000健兒與袁世凱血戰到底!”
10月初,他從上海回河南,準備組織力量東山再起,在火車上被奸細認出,捕送開封。10月6日,他與革命青年楊英彥等29人,在開封孝儼寺前英勇就義。
“閻子固犧牲后,其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質,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開封有的人趁夜晚到刑場悼念,被殺害。城鄉28人不敢去刑場,在一所院內燒香悼念,全被殺害。”《新蔡人物志》記載。
任芝銘先生親赴開封吊唁,在其就義處賦七絕一首:“帝鄉人命賤如麻,冤血三年濺碧沙。我欲招魂魂不至,腥風吹赤半邊霞。”
閻子固生三子,長子閻旭生,同盟會員,畢業于保定軍校,曾參加北伐;次子閻旭震,因父親被害學業無成,長期務農,新中國成立之初過世;三子閻旭動,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抗戰時曾任河南八區保安副司令,后辭職返鄉投資辦教育。新中國成立前夕被招入河南省政府,編入127軍312師,1949年和部隊一起起義。可悲的是,1951年,全國鎮反運動開始,西南軍區軍法處以“特務罪”殺了他,卻一直未通知家里。他的兒子閻乃鈞曾上百次向各地去信查詢。
“1983年3月1日,才收到成都軍區軍事法院平反昭雪通知書,認定閻旭動是起義人員,以特務罪論處不當。這才讓我們這些飽經磨難的罪人子弟在人前抬起了頭。”閻乃鈞道。
劉粹軒豫西獻身
劉粹軒(1881~1912),名純仁,新蔡縣古呂鎮西街人。他自幼聰明好學,胸懷大志,18歲中秀才,22歲中舉人。考中秀才時,他告誡自己:“當學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以天下為己任。”中舉人后,他道:“此足以娛老親矣。吾人立志,須作世界第一流人物。”自此棄舉子業,設館授徒,教學相長。古文詩詞之外,兼講經世之學,立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