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出生才幾天,就被狂風從樹上巢穴里刮落在地,是“愛鳥翁”救了它。它長大后,放飛不愿走,就是到了冬天也不愿南遷——
魏家店鋪里,有只白鷺……
昨日上午,記者在新蔡縣鑫源商貿城一家店鋪里,見到了那只白鷺。
它站“臥”在店內一角的廢舊電視上,瞇著眼,縮著頭,正在打盹。
“鷺鷺——”店門口一位老人,朝店內喊了一聲,電視頂上站“臥”的那只白鷺立馬精神了起來:它睜開眼,伸了伸脖兒,“呷呷”叫了兩聲,扇動翅膀飛到店門口,轉身又飛落回電視機頂上。
“冬天氣溫低,中午的時候才會飛出店,在空中飛上飛下活動一陣子。”老人說,“‘鷺鷺’,是它的名字。”
老人叫魏惠生,72歲了,是這家店鋪的主人。
“在俺家,大人孩子都叫他‘鷺鷺它爹’。”魏惠生的老伴兒孫萍在一旁補白,“他待‘鷺鷺’比待孩子、孫子還親;全家人都很喜歡‘鷺鷺’,都沒把‘鷺鷺’當外‘人’。”
見記者在魏家的店鋪里拍照,人們紛紛圍了過來,七嘴八舌:
“老魏,全縣城的人都知道他。”
“新蔡人都叫他‘愛鳥翁’……”
獲救后,白鷺跟定了“愛鳥翁”……
“‘鷺鷺’在俺家已生活6年了。”魏惠生老人深情地瞥了一眼“鷺鷺”,用手輕輕地捋了幾下白鷺的羽毛。
“‘鷺鷺’出生才幾天,就沒爹沒娘了。”魏惠生老人追憶:2008年8月28日那天,風很大,刮得人迎風騎不動自行車,只能在路上推著走。
“那天吃罷午飯后,南大街賣魚的‘王老頭’抱著一個鞋盒子來到俺店里。”魏惠生老人說,打開鞋盒子,里面是一個血淋淋的會動彈的“肉團子”。“眼還沒睜開,身上還沒長絨毛。”
“是從樹上白鷺窩里刮落的。”“王老頭”介紹:是鄰居家的孩子在河邊楊樹下撿到的,送到魚店讓我救它。
“你心細,就交給你了。”“王老頭”說著,不容魏惠生解釋,放下鞋盒子就往店外走。走了很遠,回頭大聲提醒:那是一條“命”,拜托了——
“王老頭”走后,魏惠生老人在鞋盒子里墊上棉布,把“肉團子”放在棉布上;然后,用電熱毯包裹鞋盒子,給電熱毯插上電。待鞋盒子里暖和后,魏惠生跑到魚行撿拾蝦米般大小的丟棄尾魚。
“像奶沒娘的孩子一樣喂它尾魚。”魏惠生老人說,一個小生命,生命力強大得令人震驚。“它雖出生幾天,還沒睜開眼,可就會吃魚。”
喂了兩天,“鷺鷺”的眼睛睜開了;
喂了7天,“鷺鷺”能從鞋盒子里站起來了;
喂了半個多月,“鷺鷺”身上的羽毛豐滿了;
喂了不到一個月,“鷺鷺”就會飛了!
“鷺鷺”在店里店外飛,時而高空盤旋,時而“呷呷”叫上幾聲,很快就轟動了新蔡縣城。每天,有許多人來到魏惠生老人的店鋪前看“稀奇”,魏惠生老人很快成了新蔡縣城的名人,其店鋪的生意也紅火了起來。
“春夏秋三季,我每天出門時,‘鷺鷺’在頭頂的上空飛,送上一程;回來時,一邁進商貿城的大門口,它就飛過來迎接。”魏惠生老人說,“鷺鷺”很通人性,惹得全縣城的人羨慕。
多次放生,沒送走“鷺鷺”……
2007年深秋,天氣轉涼。
“‘鷺鷺’畢竟是一只鳥,它應該飛到白鷺群廣闊的天空。”這年的深秋,魏惠生老人說通家人,帶著“鷺鷺”到縣城北郊小洪河上的三里橋橋頭放生,讓它遷徙到南方過冬?煞棚w了多次都沒成功。說來也怪,“鷺鷺”每次都是在空中盤旋幾圈后,又落到老人身上不愿離去。
放不走“鷺鷺”,老人就得考慮如何讓它過冬。我用一個暖箱,旁邊放兩個火爐,給它做了個暖窩,生怕凍著它了。2007年冬天,我沒敢讓它出來。2009年冬天,我只在天氣晴暖的中午放它出來。這幾年,“鷺鷺”一是長壯了,二是慢慢適應冬天了,它站“臥”在店內一角的廢舊電視上過冬,出太陽的午后,常會飛出店一會兒,在高空盤旋幾圈兒就又回來了。
“‘鷺鷺’是一只雌鳥,早已到了生兒育女的年齡。”魏惠生老人說,開春后,多帶它到河邊。“見的白鷺多了,它也許會找到稱心如意的‘心上鳥’,隨‘心上鳥’而去,去它該去的白鷺世界。”□首席記者 李釗 通訊員 李凱 文圖【原標題:新蔡“愛鳥翁”演繹人鳥不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