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關隘,人們往往想到崤關、武關、函谷關、平型關。想到山海關,“長城遠岫分上下,明月寒潮共往還。”想到陽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想到大散關,“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各個關口都因地勢險要而名揚天下,也因朗朗上口的詩句而記憶深刻。
如果說駐馬店有關隘,相信不少人會目瞪口呆。關隘有大有小,在不同時期發揮的作用不同,駐馬店的關隘之所以不出名,是因為在那里沒有發生大的戰爭,沒有出現大的歷史事件,后人很難從現在的模樣看出曾經的巨大作用,被淡忘也在情理之中。
筆者翻閱大量史料,走遍駐馬店各個角落,對境內的關隘一一做過考察。
竹溝關
一提起確山縣竹溝鎮,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有“小延安”之譽,其實很久以前,竹溝就以關口聞名四方了。
竹溝位于汝南到南陽的古道上,從周朝到秦朝、漢朝直至唐朝,往返京都都要經過竹溝,明、清兩朝為汝寧府西部重鎮。歷史上,不管是汝南郡也好、蔡州也好、汝寧府也好,向東管轄數百里遠,向西卻從沒管轄過近在咫尺的泌陽縣,而汝南郡、汝寧府、蔡州的西邊界就是竹溝。
竹溝地處伏牛山余脈,不遠處即為桐柏山余脈,坐落于確山、桐柏、泌陽、信陽四縣交界處,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盛產竹子,竹溝又名“溝竹”。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在竹溝南面的山脊上修建了綿延百里的楚長城。明成化十三年,汝寧知府王珪在竹溝設卡,筑關寨,設巡檢司,將竹溝設為戎鎮,派兵駐守。明末清初,竹溝與明港同為豫南兩大戎鎮和驛站。明港為河南四大名鎮之一,竹溝與明港并舉,可見其名聲多么大了。清康熙十四年至雍正三年,在竹溝關設巡檢司,駐守巡檢官及二十四名弓兵。竹溝關設東西兩門,扼守東西交通要道,東門稱“丑群遏”,西門稱“圉吾固”,城墻堅固,易守難攻,在一九三九年十一月的“竹溝慘案”中,抵御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歷史悠久的地方,就有優美的傳說。當年,姜子牙看中了竹溝這塊風水寶地,來此垂釣。天上的鳳仙子和凰仙子按王母娘娘的旨意,來到姜子牙門下修六韜三略,天長日久,兩位仙子萌生戀情,一年后,凰仙子生下一子。姜子牙又高興又著急,正琢磨著如何向王母娘娘交代,不曾想,土地爺搶先報告了玉帝。王母娘娘盛怒之下,命鳳、凰二仙子回天宮禁閉自省,令小仙子合其父母之名,叫鳳凰童子,雌雄同體,現出原身。姜子牙被廢除道行三千年,并受命監護鳳凰童子。鳳凰童子讀書之余,曾到附近的山上玩耍,其羽毛五彩斑斕、金光閃耀。百姓見神鳥降臨,是祥瑞之事,遂在鳳凰童子逗留過的山頭搭建涼棚、亭臺,祈望鳳凰常駐。后來鳳凰和姜子牙回天宮,竹溝因得到鳳凰的恩澤,從此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后來,人們為懷念鳳凰,便把鳳凰停留的地方叫鳳凰山、鳳凰臺、東鳳凰棚、西鳳凰棚,其山名、村名至今猶存。竹溝得到仙人庇護,有山有水,風調雨順,所產稻米好吃,據說有一片田地產的稻米曾作為貢品上貢過。
竹溝作為關隘,似乎沒有發生過較大戰爭,作為商業集鎮的竹溝,貿易興盛,聲名遠揚。竹溝地處深山,資源豐富,有豺、鹿、狼、狐貍等動物出沒,盛產熱參、何首烏、半支蓮、敗醬草、野菊花等幾十種中藥材。既為關隘,又有豐富的土特產,竹溝成為商業重鎮也就水到渠成了。明代洪武年間,竹溝興起單日集,中國的農村集市有個特點,一旦確定下來幾百年就不會變,這也是民俗頑強延續的原因吧。清康熙到乾隆年間,竹溝貿易達到鼎盛,有糧行、牛行、雜貨行、柴草行,鹽鋪、藥鋪、京貨鋪等,運出的有中藥材獸骨、獸皮、木炭、山楂、核桃、板栗等,運入的有鹽、綢緞、醬菜、京貨等。在偏遠的山區,能有京貨運達,不容易呀!由此可知,竹溝集市多么繁華了。當時,在竹溝駐扎的商人有山陜幫、淮慶幫,并建有會館。
筆者曾多次參觀竹溝革命紀念館,有一次,忽然發現紀念館里的房子與普通民房不一樣,如迷宮,問了許多人,都說不清楚。后來,在翻閱史料時才明白,那是山陜會館,是山西和陜西的商人出資建造的。凡建有山陜會館的地方都是商業發達的地方,如社旗、周口、漢口、洛陽、北京等地,在一個山間集鎮上,建有大規模的山陜會館,可想而知竹溝貿易有多么發達。
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竹溝有廟會,新中國成立后停辦,近年又恢復了,但現在交通發達了,省道S334線穿集鎮而過,出行十分方便,顧客買東西的少了,商家賣貨物少了,趕會的也少了,遠不如以前熱鬧。
竹溝是內涵豐富的地方,即是關隘、商貿重鎮,又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樣的地方不多見。
楊埠關
從前有個富饒的村莊,村里有位姓楊的郎中,醫術高超,待人慈善。一天深夜,楊先生剛躺下,有人敲門求醫,他妻子說:“他爹你跑了一天,累了,讓病人明天再來吧。”楊先生連忙起來開門,為來者看病。來者是個眉清目秀的姑娘。楊先生診斷后給她開了兩天的藥。兩天過后,病人好了,送來許多金銀,楊先生謝絕了。又過幾天,姑娘夜間來了,楊先生以為又犯病了,便為她看病。姑娘說:“我是狐仙,為報救命之恩,特把一件大事密密告訴你,不可外泄,切記。四更天這個村子將變成汪洋,我給你一塊長布,把它拋向對岸,可以從布上走過去,此事千萬不能告訴別人,否則,你就變成一股清流,逐波而去。”狐仙說完便走了。
楊先生趕緊讓家人外逃,他挨家挨戶通知,人們睡得正香,不相信他的話。楊先生急得滿頭大汗,突然,天空一聲巨響,一條長河落在村莊周圍,河水快速上漲,眼看就要淹沒村莊,村民扶老攜幼來到河邊,楊先生掏出長布,向河對岸拋去,長布馬上變成一座大橋。楊先生讓眾人快逃,話音剛落,楊先生就變成一股清流,流入大河,人們呼喊著楊先生,戀戀不舍地逃走了。洪水過后,村民們回來,第一件事就是紀念慈善的楊先生,并把這個地方更改為“楊布”,意思是楊先生那塊長布救了百姓,天長日久,“楊布”就演變成“楊埠”了。
真佩服民間故事的想象力,一個普普通通的地名,竟與狐仙掛上了勾,如《聊齋》里的故事流傳千古了。其實,楊埠的來歷沒有那么精彩,我在《駐馬店的大碼頭》一文中有記述。
楊埠是個奇怪的地方,集大碼頭、商業重鎮和交通要道于一身,還是巡檢司所在地,駐有官兵,注定了楊埠是不平凡的地方,民間曾廣泛流傳一句話:洙湖、射橋、廟兒灣,不抵楊埠半邊天。
楊埠為商業重鎮、交通要道盡人皆知,作為關隘,知道者少之又少。楊埠經陸路通往臨泉、阜陽、亳州、利辛、蒙城、蚌埠、項城,為陸路要沖;經水路可上達上蔡、西平,下達新蔡、淮濱,入淮河進長江,為水路要塞,扼守楊埠可控制水陸、陸路交通,自古就為豫州東部屏障,成為關隘也就順理成章了。
駐馬店是芝麻的主產區,在全國占有重要位置,平輿芝麻又在駐馬店占重要位置,而楊埠芝麻又在平輿占重要位置,所產的芝麻粒大皮薄,含油量高,素有“楊埠芝麻甲天下,無風油飄十里香”的美譽。悠久的歷史、重要的位置、繁華的商貿、肥沃的土地造就了不同凡響的楊埠,至今仍為平輿縣第一大鎮。
先前,我對楊埠沒有好印象,曾經有一個時期,駕車經常路過楊埠,那一段路面坑坑洼洼,車過后塵土飛揚,對面不見人。當地人性格也強悍,在路中間擺攤,車來了不避讓,若按喇叭他們就怒目而視,惡語相加,好像馬路是他們家的后院。曾經有輛跑蚌埠的班車,當地人要坐車,有位旅客說,超員了,別上了,當地人攔住班車罵罵咧咧,要打那位旅客,旅客嚇得大氣不敢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許這是曾為關隘的楊埠造就了他們的強悍吧,也許攔車人就不是楊埠人,敗壞了楊埠人的形象。不管怎么說,都是許多年前的事了,前段時間又訪問楊埠,給人的印象是煥然一新,集鎮變了、道路變了、人的精神面貌變了,現今的楊埠人把心思花在了干事業上,沒有人也沒精力閑找事了。
隨著水運的消逝,碼頭的凋零,陸路的變遷,楊埠像被遺棄的明珠,灰暗無光澤了,唯一與外界相連的是S333省道,偏居一隅,顯現不出曾為關隘的重大作用了。
是明珠總要發光。前年,大廣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從楊埠經過,為楊埠帶來了新的機遇。
繁陽關
竹溝以山間通道為關,楊埠以水路陸路為關,繁陽地處平原,無山無水無路可守,何以為關?
繁陽關的歷史更早,背影更模糊,不要說在外界,即便在本地也罕有人知。今年三月,筆者去尋訪繁陽關舊址,踏上了記載中的關門時,仍然沒有看出關隘的蛛絲馬跡。詢問當地百姓,皆不知曉。我陷入了迷茫,也許繁陽關離去太久了,遺跡蕩然無存;也許時光太漫長世事變化太大了,沒有留下片磚只瓦;也許兩軍對壘的火藥味煙消云散了,曾為關口的繁陽關便淡出了視野。
繁陽關位于新蔡韓集鎮。此前,我走遍了新蔡的鄉鎮,唯獨沒去過韓集。韓集地處偏僻,僅有一條縣道一條鄉道與外界相連,沒有像樣的公路經過,東二十多里是省道S335線,西十幾里是國道106線,偏偏把韓集撇開了。
其實,歷史上的韓集不但不偏僻,而且是交通要道。春秋時的夏路起于宛(今南陽),東通吳國邗城(今江蘇揚州),經過象禾關、畐焚(今遂平)過繁陽關,這是駐馬店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條道路。春秋末期,汝穎道由蔡國(今上蔡)經摯地(今平輿)過繁陽關至胡國(今安徽阜陽)。韓集還是交通樞紐,經韓集東可達胡國,南可達黃國(今潢川),北可達項國(今沈丘),西可達房國(今遂平)、蔡國,經一個地方可達數個國家,在駐馬店區域內,只有蔡國都城可與之匹敵。西周初年,繁陽更輝煌。周成王分封諸侯國,此地為繁國,后被楚國所滅,成為繁邑,城呈長方形,有四座城門,規模相當大。楚共王二十七年,陳國叛楚投晉,楚屯兵于此,又四年,吳國太子終累在此大敗楚軍。直至戰國時期,繁陽仍為郢(楚國都城)、宛通往居巢(今安徽壽縣)必經之關。秦統一中國后,繁邑衰落,繁陽關也衰落了。
遙想兩千多年前,人口稀少,野獸成群,草木茂盛,遍地荊棘,河流縱橫,道路少之又少,行路之艱難超乎想象,繁陽關扼守五條道路交會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需在路中間設城堡,無需憑借山峰、河流,就可以達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過的重大作用。
滄海桑田,陵谷變遷,堅固的繁陽關在漫長歲月的磨蝕下蕩然無存,我的尋訪之路異常艱難。我首先去了南門。南門在李灣,一條小河從莊前經過,自東向西流淌,少見,F河水已干涸,詢問村民,他們說,以前河水清澈,河很深,村里人常在河里游泳、摸魚。遙想兩千多年前,河水一定更寬更深,有護城河的氣勢。我又問他們可否知道此地為繁陽關?他們說,沒聽說過。
西門在韓小莊。韓小莊是名副其實的小莊子,兩條河在村中繞來繞去,把村莊分成幾塊,沒有直行的路,近在咫尺卻要繞河才能到達。說是河其實是溝,不寬,一段干涸、一段積水。也許,兩千多年前河溝很寬,能稱得上河吧。村民們正聚集打牌,詢問一名退休教師,他也未聞繁陽關之說。
東門在吳橋。吳橋不是村莊,是一座橋,位于縣道上,為現代化橋,非古橋,橫跨于流經南門的那條河上,為上游,河道較下游更寬,也干涸無水。詢問一位八十多歲的老者,老人說,這不是古道,古道還在上面。順河道上行一里許,果然有一座橋,為磚砌橋,相傳為吳姓人出資修建,稱為吳橋。
姬莊為繁陽關北門。這里也有一條河,很寬很深,也干涸了,旁邊一池塘內尚有不多積水,村民聚集聊天,問遍村民,皆不知何為繁陽關。
在集鎮上徜徉幾圈,發現集上也有幾條干涸的河道。忽然,我明白了,繁陽關不是無險可守,而是憑借縱橫交錯的河流。筑城而守,那時候的河水又深又寬,駐兵扼守,控制道路,不失關隘的威勢。新蔡地勢低洼,河流遍布,水災頻繁,即便在今天,也有“洪水招待所”的謔稱,可想而知,在兩千多年前要想從此地經過有多么艱難了。繁陽關正是處在這樣的重要通道上,其位置重要而又險要,就不難理解了。
繁陽城的規模并不小,南北六七里,東西四五里,在繁陽城舊址上興建起來的韓集鎮,遠沒有曾經的繁陽城規模大。
繁陽關被人遺忘已久,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這個關口,沒有發生過重大戰爭,沒有載入史冊,也就默默無名了。繁陽關默默地筑起,默默地消失,頗有高僧遠離喧鬧的意味。
適逢傳統的火神廟會,集鎮上人來人往,摩肩接踵,趕會的為附近村民,客商來自四面八方。有位山東花鳥藝人,顧客報上名字,他以花鳥圖案寫出名字,色彩濃烈,畫面夸張,乍看一幅畫,細辨名字蘊含其中,堪稱一絕。不少女性要其作畫,價格不貴,五元。我也報上姓名,作一幅名字畫。
集鎮上正唱戲,東南西北四臺戲,觀戲者以老人居多,亦有年輕人、孩子穿梭其間,商販忙忙碌碌。
象河關
駐馬店四大關隘中,最著名、最具關隘模樣、最為我們津津樂道的是象河關。象河關有名氣也僅僅限于當地,遠遠沒有函谷關、虎牢關、孟津關的名氣大,我曾在《中州名典》查閱,《中州名關》詞條中,未載入象河關,在全國范圍來說,更沒名氣了。象河關的名氣也只限于當地文化人,普通百姓知道的少。我去訪問象河關,在象河集鎮上詢問幾人,皆不知象河關為何物。吃飯的時候我問飯店老板,象河關在哪里?老板茫然;我又問,楚長城在哪里?老板說,長城在北京。
象河關作為關隘比函谷關、虎牢關更早,那些關隘在歷史上發揮重大作用的時候,象河關已經蛻變為普通山口了,不為天下人知就不奇怪了。
象河關在春秋時期已為著名關隘,是當時天下九大名關之一,諸侯爭雄,偏居蠻荒之地的楚國,經過幾代國君發奮圖強,狂風暴雨般崛起,短短時間吞并了數個小國。不可一世的楚國虎視眈眈,不滿足于偏居南方,欲問鼎中原,威加海內。就在擴張的步伐一陣緊似一陣的時候,楚國的北方邊界擴張到了伏牛山一帶,步伐不得不放慢下來。在那個時代,交通極大地限制了人的活動范圍,也限制了國家擴張的腳步。一道不太高的山梁,一條不太寬的河流,常常成為難以逾越的屏障,成為兩個國家的分界線。楚國重新審視下一步的擴張計劃,繼續向北,要翻過險峻的伏牛山,后勤保障難以為繼,面臨的困難越來越大。還好,有一個豁口就是象河,從這里可以較容易地穿梭過去,把擴張的步伐繼續向北伸展。不過,問題又來了,萬一敵國占領象河,切斷楚國軍隊與后方的聯系,關起門打狗,甕中捉鱉,楚國軍隊的命運不待言說。象河對于楚國如此重要,在這里設立關口便是水到渠成的舉措。于是,象河關成了聞名天下的關口,號為天下九關之一。不過,那時候還不叫“象河關”,而叫“象禾關”,伴隨歷史變遷,象禾關多次易名,曾為繒關、瀉關、白馬關,象河是最后最晚的稱呼,叫作象河的時候天下已經統一兩千多年,象禾關早已從關隘的名單中剔除了。所以說,“象河關”不準確,應該叫“象禾關”。
連綿不絕的伏牛山,在象河竟鬼使神差地留下一個缺口,不知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是蒼天有意為之。在關口左右,屹立著數座險峻山峰,東邊為五峰山、角子山、蠟燭子、龍王掌、大頂山,西邊是韭菜皮、白羊坡、大尖山、羅漢山、大寨子、關山,座座挺拔,個個險要,扼守南北。楚國看重的正是地勢的險要,嚴守關口,修長城,設關隘,與北方諸國相持。大規模構筑工事的行動開始了。那時,泌陽縣城還沒有設立,僅僅是河邊的一片荒地。我們熟知的許多都市大邑,還是荊棘遍生的荒野、泥濘不堪的沼澤、樹木參天的森林,從這個意義上說,象河關比今天許多繁華都市的歷史都悠久得多。
關衙建起來了,氣勢恢宏,規模龐大。象河關沒有都市的名分,連縣城也算不上,不過它的架勢不算小,東西寬七里、南北長十里,比一些王親貴族采邑封地還要大。象河關衙筑有高高的城墻,城墻上有四座城門,城門之上鑲嵌著寬大的條石,上刻與中原文字大不相同的楚文字,南門為“象禾關”,北門為“南通北達”,東門為“東通西邃”,西門為“東成西就”,座座城門雄偉,道道城墻厚實,巍峨高大。不僅如此,為了讓象河關牢牢站穩,打造北方的堅強堡壘,在外城里面又修建一圈內城,也有四座城門,為別是:南安門、北平門、東昌門、西寧門。之所以要花費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修建堅固的關衙,是因為象河關太重要了,區區一座關口背負著偌大楚國的安危,稍有閃失,就像千里大堤潰于蟻穴,招致滅頂之災。
光修建象河關還不足以抵擋虎狼之師的北方諸國,還要修座長長的城墻,把伏牛山的豁口與兩邊的山峰連接成整體,從山頂延伸到山谷,從山谷延伸到山頂;因山就勢,因地制宜;有土壘土,有石筑石;綿延起伏,曲曲折折,從鄧州經鎮平、南召、魯山、葉縣、方城、舞陽抵達泌陽,到達象河關,迤邐延伸,長達數百里。這就是楚長城,天下最早的長城,是后來廣為人知的萬里長城的鼻祖。
四周還處在蠻荒之中,象河已經是繁華之地了,楚國軍民浩浩蕩蕩來戍守邊關,到底來了多少人,駐扎多少軍隊,沒有記載,僅從后來的發掘來推測昔日的規模了。象河關南門外有處遺址,叫做百口井,廢棄的水井有百口之多。在環境沒有遭到破壞的年代,水資源豐富,一口井供幾十幾百人使用,百口井能供多少人使用?其數字一定驚人。
象河關,經歷過多少次戰爭風云,上演過多少次驚濤駭浪,史書沒有詳細記載。
時間的溪水慢慢流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強大的楚國終于沒有抵擋住更強大的秦國,威武的身軀倒下了,從此,不可一世的楚國從中華版圖上消失了。天下一統,海內歸一。
地位特殊而顯赫的象河關失去了險隘要塞的頭銜,失去了軍事重地作用,劍拔弩張煙消云散了,山南山北嚴峻對峙灰飛煙滅了,廝殺聲遠去了,徹夜不停打造兵器的叮當聲消失了,戰車奔馳的場面消失了,煙塵滾滾的追逐消失了,狼煙四起的緊張消失了,伏牛山缺口重新歸于平淡,秀美風景重新主宰了這片山野。
與全國大型的關口相比,駐馬店沒有天下雄偉的關隘,這與駐馬店的地理位置有關,東部為一馬平川的平原,西部為伏牛山、桐柏山余脈,是淺山區,想擁有如劍門關、函谷關那樣的險峻雄偉不可能。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與戰爭緊密相連,歷史上的大事件多數與戰爭有關,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函谷關六國攻秦、黎陽關英雄攻隋等,因為發生了大的戰爭,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才為后人津津樂道。有戰爭就有殺戮,有生靈涂炭,流血漂櫓,將士的浴血奮戰,是百姓的災難。老子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正是無數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才會讓那些事件、那些關隘揚名天下。駐馬店的關口沒有家喻戶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沒有發生過尸橫遍野的大型戰爭,這也是生活在駐馬店這片土地上人民的福祉。陳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