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北宋年間,駐馬店確山縣有一年大旱,為了解除旱情,大家自愿捐錢修建一處廟宇,要鑄一口大鐘放在廟里。各家各戶就把自己家中的鐵器拿到場子上,由鐵匠們把鐵器熔化成鐵汁。這時飛來一群烏鴉,它們盤踞在樹上呱呱亂叫,怎么也轟不走,這時人群中走出一位老人,他從地上撿起兩根柳木,蘸了些熔化的鐵汁,把柳木向上一擊,鐵汁濺起了十幾米高的金色火花,如同焰火一般照耀了天空,烏鴉受驚紛紛飛跑。當大家都為這突如其來的奇景驚嘆不已時,老人已經不見了。
自此以后,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娛樂活動“打鐵花”流傳了下來。
打鐵花雖然好看,但表演起來卻驚心動魄,極具危險性。“打鐵花”很有講究,要在一個寬闊的場地上搭起一個丈余高的大棚,稱為“花棚”,花棚頂鋪一層新鮮的柳樹枝,樹枝上綁滿各種煙花、鞭炮等。“花棚”頂部正中豎起一丈余高的桿子,稱為“老桿”。“老桿”頂上綁上鞭炮、煙花等,稱為“設彩”。花棚旁邊立一座熔化鐵汁用的熔爐,把事先準備好的生鐵化成鐵汁待用。打鐵花時,先把鐵汁注入事先準備好的“花棒”,即一根拳頭粗細、一尺多長的新鮮柳樹棒,棒的頂端掏有直徑3厘米大小的圓形坑槽,用以盛放鐵汁。打花者一手拿著盛有鐵汁的“花棒”,一手拿著未盛鐵汁的“花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擊上棒。十幾個 “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緊跟一人,往來于熔爐和花棚之間,棒中的鐵汁沖向“花棚”后,遇到棚頂的柳枝立刻迸散開來,鐵花又點燃了棚上的鞭炮、煙花。鐵花飛濺,流星如瀑,鞭炮齊鳴,聲震天宇,瞬間夢幻般的美麗震懾了在場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