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駐馬店 >> 文化遺產 >> 文遺與品牌 >> 瀏覽駐馬店

梁祝故事:千古絕唱出汝南

2013/12/12 16:43:54 點擊數: 【字體:


    作為中國四大傳奇故事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家喻戶曉,眾說紛紜。就目前所知的唱本、傳說和故事約500多篇,全國21個省均有梁祝傳說,國外的朝鮮亦有該傳說,可見流布之廣。

    梁祝傳說在民間流傳已1600多年,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雖然關于梁祝的人物出生地和故事發源地有眾多說法,但梁祝故事源頭在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得到了更多專家的認可。

    2005年12月中國民協命名汝南為“中國梁祝之鄉”,2006年5月梁祝傳說又被命名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把汝南縣命名為“中國梁祝之鄉”,給梁祝故事的起源地正了名。

    出汝南縣天中門,沿開龔公路南行30公里,就到了梁祝鎮(原馬鄉鎮)。這兒,就是傳說梁祝故事的發生地。

    千百年來,梁祝鎮一直存有梁山伯墓、祝英臺墓、淚井、一步三孔橋、紅羅山書院等較完整的遺址,流傳著許多梁祝的故事和傳說,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十幾歲的孩兒童,都能講述和傳唱幾句。

    祝英臺的故居叫朱董莊。在今汝南縣梁祝鎮東南。傳說,當時員外祝公遠有個小女兒,聰明伶俐,愛好詩書,跟著哥哥私塾求學。因聰敏過人,老師贊她“女中英杰,才高如臺”,故取名英臺。

    梁山伯故里叫梁崗,在祝英臺故里西北18里處的汝南縣和孝鎮。千百年過去了,這里的群眾提起山伯,仍稱他“俺村的梁傻子”,就像稱呼鄰家小伙兒。梁山伯在鄉里也是憨厚得出了名的。

    梁祝的故事,就是從這兩個正直進取、一心向學的少年前往數十里外的紅羅山書院讀書開始的。

    為了求學,女扮男裝的英臺離開了家,與書童說說笑笑,走了18里路,累得氣喘吁吁,恰巧遇到一座小橋,名曹橋。橋下流水潺潺,橋邊有一涼亭,正是歇息的好地方。更巧的是,這時走來了從梁崗前往紅羅山書院求學的梁山伯。山伯雖一襲布衣,但玉樹臨風、氣度不凡。兩人一見,如金風玉露相逢,言談甚歡,便撮土為爐,插草為香,義結金蘭。

    曹橋在今和孝鎮境內,距當時的英臺家、山伯家和紅羅山書院各18里。如今,橋邊亭子早已毀棄,只有小橋依舊,現在是村民們歇腳納涼、做活兒閑談的好去處。橋下流水潺潺,似乎還折射著梁祝二人的身影。

    紅羅山在今汝南縣常興鎮境內,高十多米,為商周遺址。當地百姓叫臺子寺。這里綠樹環抱,四面環水,環境幽雅,正是讀書的好地方。傳說,梁祝二人在這里促膝并肩、同窗共讀三年,度過了最美好的時光。

    紅羅山腳下有鴛鴦池,碧草青青、蝴蝶雙飛。鴛鴦池畔有眼小井,今叫梁祝井。紅羅山的學子們曾在這里投石逗鴛鴦,輪流從井中擔水,上幾十層的臺階送到書院。英臺投石子或擔水的姿態、吃力狀都類似女孩兒,惹來浮浪少年的嘲笑,梁山伯總能挺身而出,為英臺解圍。

    紅羅山書院后面有棵樹,曾是一棵生機勃勃、巨大無比的銀杏樹。相傳是梁祝讀書時共同栽下的。這棵樹參天入云,郁郁蔥蔥,數十人不能合圍,樹蔭百米。這棵樹卻在浩劫橫肆的年代被層層砍削,蓋了一座大禮堂,現在僅存丈余高的樹心。這刀砍斧斫的樹身,見證了歷史滄桑,也見證了梁祝深厚的友誼,似在喻示著梁祝愛情歷盡磨難,真情恒久。

    紅羅山書院東南100米,現存有鄒佟夫婦墓。鄒佟,梁祝的老師。傳說,英臺挑水時濕了衣衫,換衣服時被細心的師娘發現是女兒身,就在梁祝同睡的床上設了界牌。當地群眾至今還在傳唱祝英臺踢界牌的故事。

    三載同窗三載情,梁祝的身影早已映入紅羅山的千年厚土。在紅羅山的靜穆和沉默里,現在仍然可以看到一塊塊晉磚、一幅幅斑駁的晉時圖案,似乎在描述著梁祝促膝并肩兩無猜的動人情景,訴說著那逾越千古也無法湮沒的愛情絕唱。

    “十八相送”是梁祝愛情中最輝煌又最富喜劇色彩的篇章。梁祝在紅羅山書院三年同窗共讀,同吃同住同勞動,結下了深厚情誼。但漸漸長大的英臺越來越無法掩蓋自己的女兒身,只得告別老師和學友,在梁兄的護送下,走上了回家的路。

    相送路上,充分展示了英臺的聰明才智。她遇景設喻,一會兒把自己比作女娥皇,一會把兩人比作鴛鴦,用一個又一個有趣生動的比喻,向山伯委婉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但憨厚質樸的山伯卻怎么也不往英臺是女孩兒的思路上走。這也許是他們第一次出現的不和諧,直氣得英臺罵他是“桑樹勾擔榆木桶,千提萬提提不醒”。

    英臺無奈,只好謊稱家中有一小妹,以為小妹和山伯說媒為由,約山伯日后樓臺相會。

    樓臺相會,山伯才恍然知曉金蘭結拜的英臺“兄弟”竟是女兒之身。但此時已沒有了相會的歡樂與甜蜜,只是悲劇的開始,英臺被父親強許馬家。

    祝英臺故里北20余里有一馬莊,在今汝南縣三橋鄉境內。這是馬文才的家。馬文才,傳說是汝南郡守的公子,生性浮浪,不學無術。他姥姥家在朱董莊,走親戚時偶然見到英臺,便一心要娶英臺。英臺父親祝公遠覺得兩家門當戶對,就收下彩禮,把英臺許配馬家。

    生性剛烈的英臺誓死不從,堅決抗婚。但這次不像出外求學那樣能通融了。英臺面對的,是整個封建社會吃人的禮教,是當時等級森嚴的門閥制度。

    可憐梁山伯從樓臺歸來,悲慟欲絕,神情恍惚,欲去馬家說服易婚,走到半路,又覺難以啟齒。這時風起雨傾,山伯跪在風雨里,疾呼蒼天,發誓:“生不能同寢,死也要同穴”時,忽然跪膝處凹陷,杵地成潭,驚慌中把英臺給他的蝴蝶玉扇墜掉入潭中。山伯如癡如狂地挖掘尋找,十指磨破,掘出一井,井水渾濁苦咸。后英臺到這里哭祭,淚水滴入井中,井水變清變甜,從此結束了當時馬鄉沒有甜水井的歷史,后人把這口井叫做淚井。

    山伯歸家,一病不起,臨終囑咐家人把他埋在馬北官道邊的荒墳舍地里,好等英臺出嫁時再看她最后一眼。

    英臺得知山伯死訊,自是痛不欲生。向馬家提出三個條件。其一:出嫁時外穿紅內穿白;其二:到山伯墓停轎;其三:祭奠山伯。

    英臺花轎走到山伯墓前,旋風擋道,不能前行。英臺下轎哭祭,直哭得天昏地暗,風雨大作,人們驚慌失措,英臺趁機撞柳殉情。霎時風停雨霽,彩虹斜掛,一對蝴蝶上下翻飛,形影不離。

    英臺被馬家迎娶并未到家,不能入馬家墳地;而對祝家來說,她又是嫁出去的閨女,又因她不守“三從四德”傷風敗俗,不能埋回祝家墳地,人們就把她埋在與梁山伯隔路相望的路東。于是就有了“梁山伯、祝英臺,埋在馬鄉路兩沿兒”這一在當地有口皆碑的民謠。

    梁山伯、祝英臺墓之間的路是古時的南北大官道,后稱京漢古道。人們傳說,這條路三天不走人,兩個墳就會合到一塊去。官道兩邊有水溝,傳說鬼魂不能走水路,人們為了方便梁祝相互往來,便在兩墓之間一個丁字路口集中建了三座小橋,后人叫“一步三孔橋”。

    梁祝雙墓前有座白衣閣,供奉的就是祝英臺。人們為祝英臺的真情感動,就建閣紀念她。她死時身穿白色重孝,死后變成了白蝴蝶,人們認為,只有菩薩才配有這身潔白,所以叫白衣閣。

    當地村民辦喜事時,要到梁祝墓地燒紙、祈禱,希望保佑新婚夫婦天長地久,幸福美滿。當地流傳著“要想夫妻共白頭,梁祝墓前走一走”的民謠。□ 劉仁忠【原標題:梁祝故事:千古絕唱出汝南】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2012年05月04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嫘祖故里拜祖大典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