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一作累祖,系“西陵之女”,是“人文始祖”黃帝之妻,也是神話傳說中養(yǎng)蠶治絲方法的創(chuàng)造者,北周以后被祀為“先蠶”(蠶神)。關(guān)于“西陵”的地望,有多種說法。 2006年 5月 18日,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在鄭州召開嫘祖文化研討會,與會專家一致認(rèn)為,今河南省西平縣就是遠(yuǎn)古時期的西陵國,亦即中華之母嫘祖的故里。鑒于各位專家的論證已具有很強說服力,本文不再贅述此問題,而是擬從血緣上尋根,論述一下嫘祖與中華姓氏的關(guān)系。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使用過的姓氏有 11969個。其中,當(dāng)今前 120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 90%以上。筆者對這 120大姓追根溯源,發(fā)現(xiàn)這些姓氏各有各的來歷,或從屬于某一個族系,有一位祖先,或出自兩個族系,有兩位祖先;綜合起來又可以看出,許多姓氏的總根是相同的,即屬于同一個族系,出自同一位祖先。歸納 120大姓,分別屬于三個族系,即黃帝族、炎帝族、東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黃帝、炎帝、太昊與少昊。具體情況是:
1 .屬于黃帝族的有 86姓,占 120姓的 72%,即:王、張、劉、陳、楊、周、吳、孫、胡、朱、林、何、郭、羅、宋、鄭、韓、唐、馮、于、董、蕭、程、曹、袁、鄧、傅、曾、彭、蘇、蔣、蔡、賈、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鐘、汪、田、范、石、姚、鄒、熊、陸、孔、康、毛、史、顧、侯、邵、孟、龍、萬、段、錢、湯、黎、常、武、喬、賴、龐、樊、蘭、殷、施、陶、翟、安、顏、倪、嚴(yán)、牛、溫、蘆、季、俞、魯。
2 .屬于東夷族的有 8姓,占 120姓的 7%,即:李、趙、黃、徐、馬、譚、郝、江。
3 .屬于炎帝族的有 6姓,占 120姓的 5%,即:許、姜、崔 、雷、易、章。
4 .兼屬黃帝族與炎帝族的有 11姓,占 120姓的 9%,即:高、謝、呂、盧、丁、方、邱、賀、龔、文、洪。
5 .兼屬黃帝族與東夷族的有 9姓,占 120姓的 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
總的來說, 120大姓多數(shù)屬于黃帝族,其次屬于東夷族,少部分屬于炎帝族。其中,屬于黃帝族及兼屬黃帝族的姓氏共占 120大姓的 88%。對其進行具體分析后發(fā)現(xiàn):黃帝族產(chǎn)生的姓氏,從母系角度考慮,絕大多數(shù)都出自嫘祖;黃帝族主要有兩大分支,一為顓頊族,二為帝嚳族,而這兩大分支也都出自嫘祖。此外,古代的姓氏還有直接出自嫘祖者,例如:嫘姓,據(jù)《元和姓纂》記載,即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的后代;還有纍姓和累姓,也都是嫘祖之后。
黃帝是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為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國于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據(jù)《史記·五帝本紀(jì)》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于此可知,黃帝和嫘祖生有兩個兒子,即玄囂和昌意。黃帝族的姓氏,有的直接出自玄囂或昌意,從母系說,都是嫘祖的后代,例如當(dāng)今第三大姓張。唐代的《元和姓纂》說:“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 據(jù)以上所引《史記·五帝本紀(jì)》可知,青陽就是玄囂,他所居之“江水”,東漢應(yīng)劭注為“古江國也”,其地望在今河南省正陽縣東南大林鄉(xiāng)涂店附近。青陽的兒子揮,與古帝顓頊同是黃帝之孫,生活在同一時代,他所任之“弓正”,是監(jiān)管制造弓箭的官,應(yīng)在顓頊之時,活動地點也當(dāng)在顓頊的都城帝丘(今河南濮陽)一帶。“弧星”即弧矢星,共 9顆,在天狼星東南,其中 8星如弓形, 1星象矢,在大犬、船尾兩星座內(nèi),很象上弦的弓箭。揮經(jīng)過許多夜晚觀察,從弧星的形狀受到啟發(fā),創(chuàng)制成弓箭,對當(dāng)時社會做出了很大貢獻,因此便以張為姓。張字本義為弓上弦,引申為開弓,與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關(guān)。
《國語·晉語四》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這“二十五宗”,可能是 25個氏族,“十二姓”即 12個胞族,說明黃帝族是一個巨大的部落聯(lián)盟。司馬遷在《史記》中把中原地區(qū)不同時代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部族,如顓頊、帝嚳、堯、舜,以及夏、商、周的最高統(tǒng)治集團等,全都說成是黃帝的后裔。這些部族,接連居于統(tǒng)治地位,歷時久,勢力大,占據(jù)的地盤廣,所以人丁極其興旺。據(jù)《世本八種·秦嘉謨輯補本》匯集的資料,黃帝之子 12姓發(fā)展到 101個屬地(方國、諸侯國),派生出 510個氏;其中的姬姓,相傳為黃帝的嫡系,勢力最為龐大,擁有 61個屬地,衍生出 432個氏。按照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jì)》及有關(guān)篇章的記述進行溯源歸宗,黃帝族主要有兩大分支:一為顓頊族,二為帝嚳族。
此外,據(jù)有關(guān)文獻記載,匈奴族和鮮卑族同黃帝也有血緣關(guān)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鮮卑族的姓氏,均屬于黃帝族系。
1. 顓頊族與姓氏
顓頊?zhǔn)莻髡f中古代部族首領(lǐng),《史記》將他列為五帝之一,說他是“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號高陽氏。昌意是黃帝與嫘祖所生的二兒子,故從母系上說,顓頊出自嫘祖。顓頊后裔比較有頭緒的,主要有三支:一為舜族,二為禹族,三為陸終族。
(1) 舜族
舜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因生于姚墟,故姓姚,為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史記·五帝本紀(jì)》說:“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虞舜是顓頊的裔孫,而顓頊出自嫘祖,故從母系上說,虞舜也是嫘祖的后代。《史記》將虞舜列為五帝的最后一位,古人稱他是“圣 明之君”。舜的兒子商均,被禹封于虞(今河南虞城縣北),商均的 33代孫媯滿被周武王封于陳,此后衍生出一些姓氏,其中被列為當(dāng)今 120大姓的即有陳氏、袁氏、田氏,以及王氏、胡氏、夏氏、陸氏的一支。
( 2)禹族
禹為姒姓,亦稱大禹、夏禹、戎禹,原為夏后氏部落領(lǐng)袖,奉舜命治理洪水,領(lǐng)導(dǎo)人民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fā)展農(nóng)業(yè),在治水 13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后以功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后擔(dān)任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他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即夏朝。《史記·夏本紀(jì)》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夏禹既是顓頊的后代,那么,追根溯源,也出自嫘祖。當(dāng)今 120大姓中第 55夏姓,有一支便是由夏后氏省文而形成的;第 29董姓,有一支是從辛氏衍生出來的,而辛姓也是夏后氏的后代。
( 3)陸終族
陸終是顓頊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吳回即祝融,是顓頊的曾孫。“祝融”是帝嚳時的火官,原由吳回之兄重黎擔(dān)任,后由吳回繼任。陸終是顓頊玄孫,自然也出自嫘祖。據(jù)《世本·帝系》與《史記·楚世家》及其“集解”記載,吳回之子陸終,娶鬼方氏妹女嬇為妻,女嬇懷孕三年,剖腹產(chǎn)生出 6個兒子,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己姓;二曰惠連,是為參胡,斟姓;三曰籛鏗,是為彭祖,彭姓;四曰求言,是為會人,妘姓;五曰安,是為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是楚國的祖先。昆吾在夏代為諸侯,至夏桀時為商湯所滅,此后曾孕育出一些姓氏,其中的蘇、顧、溫都是大姓,均出自今河南。斟姓歷史短暫,后繼無人。彭祖之后有彭姓、錢姓等大姓及其他姓氏。求言之后曾產(chǎn)生出鄔、鄶、路等姓氏。安的后代曾產(chǎn)生出朱、曹、鄒、顏、倪等大姓及其他姓氏。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裔孫鬻熊,商末曾為周部族領(lǐng)袖姬昌之師;鬻熊的曾孫熊繹,被周成王封于楚,建立楚國,姓羋氏。季連的后裔曾產(chǎn)生出羅、孫、沈、熊、白等大姓和其他一些姓氏。
2. 帝嚳族與姓氏
帝嚳是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lǐng),號高辛氏。《史記》把他列為五帝之一,說“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 帝嚳是玄囂之孫,而玄囂是黃帝與嫘祖所生的大兒子,因此帝嚳也出自嫘祖。據(jù)《帝王世紀(jì)》記載,帝嚳有四妻四子:元妃曰姜嫄,生棄(即后稷),是周族的祖先;次妃曰簡狄,生契,是商族的祖先;次妃曰慶都,生放勛,即帝堯;次妃曰常儀,生摯,曾繼帝嚳而一度為帝。帝嚳后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堯族、商族、周族。
( 1)堯族
堯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為陶唐氏,名放勛,史稱唐堯,《史記》將他列為五帝的第四位,說:“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帝堯者 ,放勛。” 帝堯是帝嚳之子,帝嚳是玄囂之孫,而玄囂是黃帝與嫘祖所生的大兒子,因此帝堯當(dāng)然也出自嫘祖。古人稱堯是“圣明之君”。相傳他曾設(shè)官掌管時令,制定法律;咨詢四岳,推選舜為其繼任人,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后,命舜攝位行政。他死后,即由舜繼位。一說堯到了晚年,德衰,為舜所囚,其位也為舜所奪。堯族一個重要的人物叫劉累,是堯的裔孫,生于夏朝后期,是劉姓的一支、唐姓的一支及范姓的共同祖先。
( 2)商族
《史記·殷本紀(jì)》說:“殷契,母曰簡狄……為帝嚳次妃……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賜姓子氏。” 契是帝嚳之子,帝嚳是玄囂之孫,而玄囂是黃帝與嫘祖所生的大兒子,因此契當(dāng)然也出自嫘祖。契傳 14世至湯。湯率領(lǐng)族人有計劃地討伐夏桀,滅掉夏朝,建立商朝, 10傳至盤庚,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故又稱殷朝、殷商或商殷。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jì)》篇末說:“契為子姓,其后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其實,商族姓氏遠(yuǎn)不止這些,也并非只有“以國為姓”一種得姓形式。子姓商族產(chǎn)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于商朝王族,而大多數(shù)則出自由微子啟所建的子姓宋國。微子啟是殷紂王帝辛的哥哥,對殷紂王的荒淫暴虐曾多次勸諫,后離去,至周武王克商時,他讓族人帶著商朝宗廟的祭器,抬著棺木,捆綁起自已的雙手,跪著去見周武王,要求保全商族的香火。周武王答應(yīng)他的請求,封紂王的兒子武庚于殷墟,又命自已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幫助武庚監(jiān)管商族遺民,史稱“三監(jiān)”。不久,周武王死,武庚乘機和“三監(jiān)”串通起來,起兵反叛,后被周公旦調(diào)動大軍鎮(zhèn)壓下去,武庚被殺。微子啟順從周朝,沒有參加武庚叛亂,因此,周公旦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qū)分封給他,建立宋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讓他管理商族遺民,奉守商人的宗祀。宋國是周代諸侯中產(chǎn)生姓氏最多的國家,加上商朝產(chǎn)生的姓氏,源于子姓、被列入當(dāng)今 120大姓的就有十多個。其中,直接源于商朝王族(子姓)的有以國為氏的鄧姓、殷姓,以人名為氏的湯姓,以及王姓、林姓(均出自今河南)、黎姓的一支等;源于子姓宋國的有宋、戴、鐘、孔、武、牛(均出自今河南)及蕭、鄒等姓氏。
( 3)周族
《史記·周本紀(jì)》說:“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 周部族始祖名棄,也是帝嚳之子,帝嚳是玄囂之孫,而玄囂是黃帝與嫘祖所生的大兒子,因此棄當(dāng)然也出自嫘祖。棄在帝堯時任農(nóng)師,帝舜時被封于邰(今陜西武功),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傳 14世至姬昌(即周文王),遷都于豐(今陜西長安灃水西岸),開始成為商朝西方各方國部落的中心。姬昌死后,其子姬發(fā)(即周武王)遵照他的遺囑興師伐商,最后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郊外的牧野與商王軍隊展開激戰(zhàn),使殷紂王大敗而死,繼又乘勝占領(lǐng)商都,宣告了商朝的滅亡和周朝的建立。為了加強對被征服地區(qū)的統(tǒng)治,周初曾大規(guī)模分封諸侯,即“封邦建國”。周武王、周公旦、周成王先后建置 71個諸侯國,其中,武王的兄弟 15人(一說 16人),同姓(姬姓) 40人,還分封有一些異姓諸侯。周王的子弟一般都得到了封地,立為大小諸侯,例如:文王之弟封于東虢、西虢,文王之子封于管、蔡、郕、霍、魯、衛(wèi)、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武王之子封于邘、晉、應(yīng)、韓;周公之子封于凡、蔣、邢、茅、胙、祭。同姓諸侯有北方的燕國,南方的吳國,西南的巴國,漢水北岸的隨國及“漢陽諸姬”的其他一些方國等。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多數(shù)諸侯國在大國爭霸的戰(zhàn)爭中被兼并或消滅,從而形成一大批用國名命名的姓氏;同時,天子和諸侯的子孫又有許多人以爵位、謚號、官職、采邑、排行次序等為姓氏,致使姬姓衍生的姓氏多達數(shù)百個。據(jù)統(tǒng)計,在當(dāng)今 120大姓中有 47姓源于姬姓周族或有部分源頭出自周族,這 47姓是:王、楊、周、吳、孫、胡、林、何、郭、鄭、韓、馮、于、程、沈、蔣、蔡、賈、魏、葉、閻、余、潘、戴、汪、方、石、康、毛、秦、侯、邵、孟、萬、段、常、賴、龔、文、龐、蘭、施、洪、嚴(yán)、溫、季、魯。于此可見,姬姓周族繁衍之盛、衍生姓氏之多,不僅為黃帝族之最,而且在整個中華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3. 匈奴族與鮮卑族姓氏
( 1)匈奴族
據(jù)《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夏后氏為古部落名,相傳禹是其領(lǐng)袖。由此可知,匈奴族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夏禹是顓頊的后代,而顓頊?zhǔn)遣庵樱馐屈S帝與嫘祖所生的二兒子,故從母系上說,匈奴族 當(dāng)屬黃帝族系,也出自嫘祖。 當(dāng)今第 4大姓劉,有一支出自匈奴,是由匈奴族和漢族結(jié)合而產(chǎn)生;第 69大姓金,其主要的一支也出自匈奴族。
( 2)鮮卑族
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黃帝生昌意,昌意少子悃(kǔn),居北,十一世為鮮卑君長。” 昌意是黃帝與嫘祖所生的二兒子,故從母系上說, 鮮卑族也出自嫘祖。 鮮卑族拓跋部于 4世紀(jì)在北方建立代國,后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后魏,因其皇族以部落名“拓跋”為姓氏,故又稱拓跋魏。北魏皇族為何稱拓跋氏,據(jù)《魏書》稱,因黃帝以土德王,而北方俗稱“土”為“拓”、“后”為“跋”,故以“拓跋”為氏,以表示是黃帝的后裔。正因為這種血緣親情所系,北魏深深仰慕漢文化,孝文帝拓跋宏于 493年自平城遷都洛陽后,實行漢化改革,令鮮卑人改姓。他取“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的意思,帶頭改拓跋氏為元氏,并將其他鮮卑姓全部改為類似漢人的姓。這次改姓,數(shù)量在 100以上,其中僅被列入當(dāng)今 120大姓的即有 25個。
綜上所述,中華姓氏大部分出自黃帝族,而出自黃帝族的姓氏,從母系上說,又基本上都是嫘祖的后代。因此,嫘祖被譽為“人文女祖”,不僅事出有因,而且更是鑿鑿有據(jù)的。
作者簡介:
謝鈞祥,( 1936年 ~ ),河南唐河縣人,原學(xué)理工,后改攻歷史與古代文學(xué),任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兼任河南省海外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旅游學(xué)會副會長,福建省董仲舒楊震學(xué)術(shù)研究會高級顧問,香港《大公報》特聘資深姓氏專家。 20世紀(jì) 80年代初創(chuàng)辦學(xué)術(shù)性、知識性、資料性雜志《中州今古》,填補了中國地方史志刊物的空白。早期著有《全唐詩佳句精編》、《全宋詞佳句精編》等。后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中華姓氏,得出華人祖根大半在河南的結(jié)論。著有《中華百家大姓源流》、《新編百家姓》、《中華大姓》、《李》、《謝》、《河南旅游姓氏文化》、《臺灣百家大姓源流》等書,主編、主撰《中原尋根——源于河南千家姓》,主編《中原尋根專輯》、《百家姓書系》等,計數(shù)百萬字;在海內(nèi)外報刊發(fā)表論述姓氏的文章 500余篇。自 1992年以來,多家報、刊、臺曾專題對其進行報道,其中, 2000年 1月 10日的香港《文匯報》“中華風(fēng)采·風(fēng)流人物”欄以整版彩色篇幅報道了其治學(xué)情況與學(xué)術(shù)成就,稱其是姓氏研究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