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與趙高,在同一個朝代先后出任宰相,一個是輔助秦王并吞八荒、定策制律的政治家、思想家,一個是斷送大秦江山的罪魁禍首之一。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們走向一個陣營?他們之間又是因何而反目?最終又是誰在殘酷的政治斗爭中獲得了勝利呢?
政治同盟
在河北廣宗有一個叫做沙丘的地方,商紂王曾經在這里大興土木,戰國時期的趙國也在這里設過行宮,“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命運更是在這里終結的。也正是由于始皇帝的駕崩,才將權臣李斯與趙高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1.秦始皇巡行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嬴政對老百姓實行了殘酷的統治,各地百姓不堪忍受壓榨,紛紛起來反抗,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除了采用武力反抗殘暴統治外,廣大人民還以歌謠的形式詛咒秦始皇,例如:“阿房,阿房,亡始皇”等。老百姓的不滿和反抗,使得秦始皇十分擔心。
所以,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后的十余年間,前后共進行了五次遠途的巡行。他的目的就是到全國各地去耀武揚威,從而加強對人民的控制。
秦始皇在位第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他開始了第五次巡行。這一次全國巡行,丞相李斯與秦始皇最喜愛的小兒子胡亥等隨同前往。
李斯,字通古,是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李斯是一個郡小吏,后跟隨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后入秦,想要有所作為。開始的時候,他只在呂不韋手下做一小官,后來因借機向秦王嬴政闡述攻滅諸侯、成就帝業的策略,被任為長史。
秦王采納了李斯的計謀,派遣謀士持金玉游說六國諸侯,離間各國的君臣,又任命他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秦王驅逐六國的客卿,李斯見此特地向秦王上疏《諫逐客書》,述說驅逐客卿的利害關系。秦王最后采納李斯的建議,不久任命他為廷尉。
李斯在秦王武力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巨大的作用。秦統一天下之后,李斯被任命為丞相,他和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為皇帝,并制定相關的禮儀制度。他還建議拆除郡縣城墻,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
秦始皇對李斯賞識有加,李斯因此官運亨通,他的子女也都跟著享受了榮華富貴。李斯的長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握有一定的軍政大權,其他的子女也都和帝室結下了婚姻關系。
這次秦始皇巡行全國,李斯陪同前往。他們巡行的路線是:從咸陽出發,出武關,沿丹水、漢水流域到云夢,接著沿長江東下直至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南)。登會稽山,祭奠大禹,并刻石留念。
但是在北歸的時候,秦始皇卻得了重病,不久就在沙丘(今河北廣宗縣)一命嗚呼了。
2.“敏于事”的寵臣
秦始皇病死以后,丞相李斯害怕天下會大亂,所以每天都照常命人給秦始皇送水送飯,不讓外人得知皇帝的死訊。
依照慣例,皇位應該由秦始皇的長子扶蘇繼承。但是,扶蘇的思想更傾向于儒家。由于他不滿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作法,當面提過反對意見,因而秦始皇一氣之下,便把他派遣到西北大將蒙恬那里。
這個時候,中車府令趙高沒有閑著,正在秘密進行他的陰謀活動。趙高曾是胡亥的老師,所以他更希望胡亥稱帝,這樣他就可以掌握大權了。
趙高和秦國皇室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因為其父犯罪,被施刑,他的母親受到牽連,淪為了奴婢,所以趙高弟兄數人一直處于卑賤的地位。
秦昭王末年,趙高生于秦國的首都咸陽。他的人生之路走的是秦國文法官吏子弟最典型的道路,即通過入學室學習做官的知識,然后通過考核擔任一定的職位。
秦國的官僚制度嚴密完整,文法官吏的升遷多由例行考核,積年累進。趙高從小精明強干,聰敏好學,有恒心和毅力。他的入仕過程,相對來說較為順利。他十七歲以文法官吏子弟的身份進入學室,由于學習成績優異,幾年后便被任命為令史類的文法官吏,繼而進入秦王宮廷擔任尚書卒史,直接在秦王的身邊從事文秘工作。
在秦國數量眾多的文法官吏中,趙高可謂是佼佼者。在進入宮廷之后,他的能力與舉動,直接進入了秦王嬴政,也就是未來一統天下的秦始皇的視野里。
趙高進入宮廷的時候,秦王嬴政剛剛二十多歲。雖然親政還沒有幾年,但他已經準備在政治上大展宏圖了。
趙高是幸運的,他在秦宮的宦任中得到了秦王嬴政的直接賞識,從眾多文秘中脫穎而出,擔任了中車府令,負責秦王出行的車馬管理以及駕馭警備,在此任上“管事二十余年”。
趙高善于察言觀色、阿諛奉承,所以很快就得到了秦始皇和公子胡亥的賞識與信任。秦始皇還讓趙高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斷獄。
有一回,趙高犯下了重罪,蒙毅秉公執法,要將他處以死刑。最終,秦始皇卻赦免了他并讓他官復原職。由此可見,秦始皇對趙高是萬分偏愛。
但令始皇帝萬沒料到的是,就是這個“敏于事”的寵臣,日后會成為埋葬大秦江山的禍首。
3.沙丘之謀
趙高雖然想讓胡亥登基,繼承帝位,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力量還不夠,需要得到重臣的支持。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得到丞相李斯的支持,因此他想方設法拉攏李斯,希望他能夠同意胡亥繼承皇位。
趙高的口才極好,又善于雄辯,于是他找到李斯,對他說:“陛下駕崩之前,曾召扶蘇回來參加葬禮的這封信,還沒等到送出去,陛下就去世了。這封信現在在胡亥手里,其他人不知道信的內容。決定由誰來繼承皇位,現在全由胡亥與我來決定了,你認為如何?”趙高這番話實際上是在試探李斯。
李斯聽后,說道:“你所說的都是亡國的言論,人臣不應該議論這些。”很顯然,李斯對趙高也是有些不滿。然而趙高早就對李斯的為人一清二楚。他讓李斯與蒙恬進行對比,李斯自覺確實不如蒙恬。
于是,趙高乘機對李斯說道:“扶蘇剛毅又勇敢善戰,他一旦繼位,定然任用蒙恬為丞相。”這句話很能抓住李斯當時的心理。趙高接著又威脅說,如今的天下實際上掌握在胡亥和他的手里,扶蘇、蒙恬與李斯的命運也都攥在他們的手里。
李斯權衡了當時的情形,最終乖乖聽命于趙高的調遣。胡亥、趙高合謀將秦始皇召扶蘇來咸陽送葬的書信,篡改為斥責扶蘇“無尺寸之功”、“不孝”的內容,逼令他自殺;同時責備蒙恬“不忠”,也命令他自殺。結果,扶蘇拔劍自刎,蒙恬不肯自殺,后被囚禁,最后服毒而亡。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胡亥繼承了帝位,開始了比秦始皇更為殘暴的統治。李斯與趙高結為政治同盟,是為了互相利用,獲得利益。當利益分配不均時,他們勾心斗角,展開你死我活的傾軋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關系破裂
沒有永久的同盟,只有永久的利益。這句話對于李斯、趙高同樣適用。這二人在特殊的環境下結成了暫時的同盟,但一旦沒有了共同的利益,時日一久必然心生嫌隙,進而爆發殘酷的政治斗爭。
1.趙高的陰謀
胡亥登上皇位沒有多長時間,就開始追求奢侈淫逸的生活。趙高則通過阿諛奉承當上了郎中令;栌沟暮グ殉笫氯拷唤o趙高處理,自己不再上朝,一味尋歡作樂,決斷之權逐漸落到了趙高的手中。
隨著權力的擴張,趙高的野心也逐漸膨脹。他不再滿足于只做一名小小的郎中令,而將貪婪的眼光轉向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之位。因此,除掉李斯、取而代之的計劃在他的心中顯得更加急迫了。
當時,秦朝已經是危機四伏,自秦始皇以來的殘暴統治到了秦二世更是有增無減。沉重的徭役賦稅以及殘酷的苛政刑法,使人民苦不堪言。同時,六國的舊貴族們也在日夜謀劃,企圖復辟原有的江山。這些復雜的矛盾相互交織在一起,最終點燃了反秦的熊熊烈火,農民起義風起云涌。
而胡亥此時還以為天下太平無事,天天沉湎于酒色之中而不能自拔。
丞相李斯對于嚴峻的形勢憂心忡忡,想要進諫秦二世。趙高知道胡亥十分厭煩別人在他玩興正濃的時候來打擾他。于是,每當看見胡亥歌舞狂歡,與眾姬妾嬉笑取樂時,趙高就派人告訴丞相:“皇上現在正閑著,你可以奏事了。”
李斯急忙去求見,接連幾次,都是這樣。胡亥十分生氣,破口大罵道:“李斯這老東西,居然敢拿朕尋開心!我沒事的時候他不奏事,偏偏在我宴飲正酣之時掃我的興致。難道他是看朕年輕,輕視朕嗎?”
站在一旁的趙高立刻應聲說道:“哎呀!假如丞相真這么想,那就麻煩了。沙丘之謀,丞相也是其中的一個參與者。如今,陛下做了皇帝,他卻沒獲得多少好處,一定懷恨在心;蛟S他是想要讓陛下實行分封,封他為王呢。”
胡亥聽了,臉色越來越青。趙高壓低嗓門,輕輕嘆息說道:“另外,還有一事,陛下不問,臣還不敢直言相告。”胡亥見趙高欲言又止,馬上引起了警覺,高聲問道:“難道又和丞相有關?”
趙高拜了兩拜,接著向胡亥說:“丞相的長子李由現在擔任三川郡太守,如今造反鬧事的反賊陳勝等人和丞相本是同鄉。正是由于多了這層關系,因此反賊經過三川郡的時候,李由沒有組織軍隊攻擊他們,導致事端越鬧越大。臣還聽聞李由和陳賊有過書信上的往來,只是還沒有獲得真憑實據,所以臣才不敢貿然告訴陛下。”
胡亥此時氣憤異常,聽完更是雷霆大發,馬上就要審辦李斯,并即刻派人去調查李由通賊一事。李斯獲悉這件事后,才明白自己中了趙高的圈套。他立即給胡亥上疏,一面申訴自己的冤枉,一面提醒胡亥趙高有謀反之心。
但是此時的胡亥早就被趙高完全迷惑,把他當作股肱心腹和盡忠賢臣。他看過了李斯的申訴書后,轉交給了趙高,叮囑他要小心行事。
趙高看罷,假裝悲傷不已,凄凄慘慘地說:“丞相父子謀反之心由來已久,所擔憂的就臣一人。臣死不足惜,只是擔心陛下的安危啊。”
這幾句“赤膽忠心”的話,胡亥聽了大為受用。于是,他安慰趙高道:“愛卿不必掛心,有朕在這里,看誰敢動你。”
自此之后,趙高依仗秦二世的庇護,更加肆無忌憚地專擅朝綱。
2.誣陷李斯
秦二世窮奢極欲,徭役不斷,以致激起了民變。李斯于是邀請將軍馮劫與右丞相馮去疾一同上奏二世,建議二世暫停修建阿房宮,減少邊境地區的戍守與轉輸,以此來緩解民憤。
秦二世胡亥對李斯原本就有怒氣,這下子便借機爆發了出來。
他對李斯大聲斥責道:“這些都是先帝創建的功業,不能停止,必須繼續下去,F在我即位只有兩年,就盜賊并起,這完全是由于你們鎮壓不力所導致的,卻想罷先帝之所為。你們身為朝廷的重臣,既不想著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也不想著為朕盡忠,還有什么資格占據著丞相、將軍的位子!”說完,就命人將他們交付給司法官審辦。
馮去疾、馮劫十分痛心,為了免受羞辱,沒多久就在獄中含恨自殺了。接著,胡亥派遣趙高去審訊李斯父子謀逆的案件,包藏禍心的趙高立即兇相畢露。他成天嚴刑逼供,將李斯打得皮開肉綻,體無完膚。最后,李斯實在難以承受酷刑,只得招了假供。
他之所以沒有自殺,是因為覺得自己有雄辯之才,況且又是秦王朝的功臣。而且,自己也確實沒有謀反,或許通過上疏二世就會赦免自己。然而,李斯想得太天真了,他哪里知道進諫之路已經被趙高一黨所操縱,申訴書全落入了趙高的手中。恣意妄為的趙高看到李斯的上疏,憤恨地將其撕個粉碎:“囚犯哪里還有上疏的資格!”
為了迫使李斯就范,他指派自己的親信扮成御史(監察官)、謁者(為國君掌管傳達)、侍中(往來殿內、東廂奏事),輪番提審李斯。如果李斯以實情相應對,就施行拷打,直到他堅持假口供不再改口為止。
后來,二世果真派人來審訊他,李斯還以為和以前一樣,依舊以假口供應對。胡亥看到李斯的口供后,就認定李斯確實想要謀反,于是對趙高感恩戴德地說道:“假如不是愛卿,朕差點被丞相出賣了。”
而調查“李由通盜”的使者到達三川郡時,李由已經被項梁帶領的起義軍殺死。趙高見死無對證,便又欺瞞二世說已將李由就地正法。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經過趙高的精心策劃,李斯的罪名被羅織出來了,再也難以改變。李斯雖然悔恨交加,但為時晚矣,最終被處以腰斬之刑。
當年沙丘之謀,李斯假如不貪求一時的私利,又怎么會落得今日的悲慘下場呢?胡亥的昏庸以及趙高的陰毒,恐怕都是他始料不及的。
這位功過參半的丞相,臨死前已敏銳地覺察到了秦朝即將滅亡的氣息:“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趙高為佐,吾必見寇至咸陽,麋鹿游于朝也。”
事實的確如此,大秦的氣數在胡亥與趙高的暴虐統治下,逐漸喪失殆盡。
趙高之死
提起趙高,人們往往會很自然地想到“指鹿為馬”的成語。趙高從一名小小的宦官起家,依仗著秦二世胡亥的寵信,在秦王朝最后的幾年統治中翻云覆雨,把秦朝的暴虐苛政推向了頂峰,從而加速了秦朝的滅亡,他自己最終也死于殘酷的政治斗爭。
1.指鹿為馬
秦二世任命趙高為丞相沒多久,大澤鄉陳勝、吳廣便率眾揭竿而起,掀開了農民起義的序幕。這時,趙高覺得天下已亂,時機成熟,便想要篡位稱帝。但是他怕大臣們不服,于是就想試驗一下,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服從自己。接著,他就導演了一出“指鹿為馬”的鬧劇。
有一天,趙高命人將一頭鹿牽進了咸陽皇宮,把它獻給秦二世,告訴胡亥這是一匹馬。秦二世一聽,不禁大笑起來,說丞相你弄錯了吧,這明明是一頭鹿,怎么能說成是馬呢?然后立即問朝中的官員們這究竟是鹿還是馬。
在朝的文武百官,有的怕說實話得罪趙高,只好沉默不語;有的為了討好趙高,跟著說假話,指出這就是馬;而有些正直的官員則實事求是,直言其為鹿。事后,趙高覺得直言為鹿的肯定都是不依附自己的人,便將他們革職或陷害致死。而那些當眾表示沉默的人,特別是對那些存心說假話而巧于阿諛奉承的官員,則成為了趙高籠絡的對象。
趙高摸清了文武百官的底細,不久使指派他的女婿咸陽令閻樂率領一千多名士兵,喬裝謊稱是盜匪,闖入了皇宮,迫使秦二世自殺。
胡亥死后,趙高拿起玉璽,來到皇宮大殿,想要自立為帝,但是群臣一聽都不同意。他沒有辦法,只好擁立胡亥哥哥的兒子子嬰為王。
早在當公子的時候,子嬰就已經耳聞目睹了趙高的種種惡性丑態,F在被趙高推上皇帝寶座,知道自己不過是他的一個傀儡而已。子嬰不想要再重蹈胡亥的覆轍,便和自己的貼身宦官韓談密謀,想要斬除趙高這個禍害。
趙高原本要子嬰齋戒五日后,正式登基稱帝。等期限到了,趙高便派人來請子嬰接受王印,正式登基。但是,子嬰推脫說身體有病,不愿前往。趙高沒有辦法,只得親自去請子嬰。趙高剛到宮內,就被兵士團團圍住,宦官韓談眼疾手快,一刀就結果了趙高的性命。
接著,子嬰召群臣進宮,在朝堂上歷數了趙高的種種罪孽,并夷其三族。一代權閹至此結束了他的一生。
2.杰出的書法大家
趙高雖然在歷史上臭名昭著,但實際上他在秦朝還是一個杰出的書法大家,《愛歷篇》六章便是他的杰作。東漢許慎曾說:“趙高作《愛歷篇》,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北魏王情在其《古今文字志目》中羅列了秦、漢、吳三朝書法家五十九人,其中就包括趙高。南朝的宋羊欣也說趙高“善大篆”。唐代張懷罐在《書斷》上記載到:“趙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女書。”
趙高的父親是在隱官工作的下級文法官吏,精通法律,對書法也十分在行,在隱官任職期間認識了趙高的母親,他們組建了家庭,后來生下了趙高兄弟。秦朝是一個注重世業的國家,子承父業、以吏為師成了秦國的國策。
趙高的父親對子女要求很嚴。趙高兄弟從小就在父親的督促下學習讀寫,研習律令,這為他們打下了十分扎實的理論基礎。
趙高成年之后能夠走上文學的道路,成為較為優秀的書法家與法學家,應該說與其父親的職業和影響是分不開的。
李斯的功過
在李斯的一生中,有輔佐秦王統一全國的功勛,也有參與沙丘之謀的敗筆;有運籌帷幄的良謀,也有嫉賢妒能的詭計。對于這樣一個充滿了矛盾的法家人物,其是非功過自有后人去評說。
1.毀譽參半
從秦王嬴政掌權到統一天下及以后的事業中,李斯一直在嬴政身邊輔助他處理各種難題,最終官至丞相。他除了在政治上輔佐秦始皇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外,在中國文化史上還做出了特殊的貢獻,那就是統一了文字。
李斯把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畫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將原來各不相同的各國文字統一起來,形成了后來人們常說的秦小篆。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文字改革,對發展名族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李斯在統一貨幣、度量衡以及車軌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同時,他還向秦始皇建議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在地方將全國分為36郡(后增加到41郡),郡下設置縣、鄉,歸朝廷直接管轄,官吏由朝廷任免。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分別掌管國家大事。這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權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鏟除了諸侯王國分裂割據的禍根,它對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這一制度在秦朝以后的封建社會里才能夠一直沿用近兩千年。
李斯雖然在秦統一全國的事業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他一生中還是留下了很多為人所不齒的污點。
在個人官位上升和權力增大的同時,李斯對于個人得失斤斤計較,甚至妒才忌能。戰國時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與李斯是同窗,到了秦國之后,李斯害怕韓非受到秦王的重用,所以在秦始皇面前搬弄是非,說韓非的壞話,最終害死了韓非。
公元前213年,李斯又上疏秦始皇,建議下令焚書,這對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來說簡直是一次浩劫。
與此同時,他為了達到個人的政治利益,擁立昏君胡亥繼位,助紂為虐。這些都為世人所詬病。
2.整理小篆
秦國統一六國之前,各個諸侯國長期處于割據分裂的局面,因而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狀況。秦始皇統一全國后,一直希望用標準的字體來代替以前應用的異體字,他知道李斯擅長書法,于是就把這項任務交給了李斯。
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了一套筆畫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這就是秦篆,又稱為小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后,很高興,就將它定為標準的字體,通令全國使用小篆。
小篆給人的感覺是剛柔并濟、圓渾挺健。它的出現,可以說是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但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還不太熟悉,難以寫得惟妙惟肖。于是,李斯與趙高、胡毋敬等人寫下了《倉頡篇》、《爰歷篇》以及《博學篇》等范本,以供人們臨摹。
秦始皇駕崩的前一年,曾不避路途遙遠,東下會稽(今紹興),祭奠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來稱為秦望山),俯瞰波濤洶涌的東海,后命令丞相李斯手書《會稽銘文》。
李斯于是奉命連夜書寫銘文,次日又采集嶺石鑴刻,然后將其立在會稽鵝鼻山的山頂(后稱為刻石山),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會稽刻石”。
據說,李斯書寫的較為出名的刻石還有《泰山封山刻石》、《瑯琊刻石》以及《嶧山刻石》等。作者:孔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