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濮陽 >> 歷史傳說 >> 紅色革命故事 >> 瀏覽濮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濮陽:紅色記憶耀黃河

2013/5/28 11:39:54 點擊數: 【字體:


濮陽:紅色記憶耀黃河
 
    (上圖:當年參加橫渡黃河的老船工,現年齡最大的已93歲。下圖:劉、鄧大軍橫渡黃河處)離開新鄉,采訪組踏上了濮陽這片土地,在將軍渡前、在水上搶險隊的院落里,聽親歷那段歷史的老人們講那過去的事情……
 
    將軍渡,指濮陽臺前縣孫口鄉,這里記錄著一場革命壯舉。1947年7月,劉鄧大軍在以黃河孫口渡口為中心的河段上,在幾千名黃河水兵的幫助下,強渡黃河,挺進中原,拉開了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當年為大軍渡河立下赫赫戰功的部分黃河水兵,全國解放后轉為治理黃河,作為水上搶險隊的成員,為黃河安瀾奉獻了美好的青春。
 
    在當地政府的協助下,我們找到了曾參加渡河作戰的王懷信老人,攙扶他一起來到位于當年渡河處的“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紀念碑”前,共同緬懷那段歷史。老人今年83歲,體態微胖,精神矍爍,捋著雪白胡須激動地回憶起當年的往事:“當時我二十來歲,被招為水兵,不分晝夜地操練劃船、隱蔽、搶救和游泳技術。我記得渡河是在1947年6月30日晚上,我所在的二縱隊就在孫口待命。渡河命令一下達,先遣戰士乘坐的12只小船從蘆葦叢中劃出,向南岸沖去。我們船上5個水手,我負責劃槳。那天黃河水像刀子一樣急,天上有飛機轟炸,對岸有機槍掃射。當時心里也不害怕,只想著趕快把戰士渡到南岸。就這樣我們那條船來回運了6趟!”
 
    當年護送劉鄧大軍渡河的黃河水兵隊伍,與今天黃河上的水上搶險隊很有淵源。
 
    水上搶險隊的前身是黃河指揮部二、三大隊。1946年冬,由于戰事所需,冀魯豫軍區成了黃河指揮部,干部戰士3300余人,船只184只,歸軍區直接領導,主要擔負軍運任務,保證兩岸交通,兼負河防、看守堤壩。解放戰爭中,曾為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及支援濟南戰役、淮海戰役、開封戰役等多次戰役大軍渡河作出過突出貢獻。全國解放后,這支隊伍由軍渡轉為治理黃河,以運輸黃河防汛石料、搶險救護為主,隸屬河南河務局航運大隊,1988年更名為水上搶險隊。
 
    在濮陽河務局水上搶險隊幽靜的院落里,幾位老職工的講述把我們帶到了過去的歲月。
 
    航運大隊老書記、78歲的王傳信老人還清晰地記得,當年航運大隊的主要任務就是“撐篙拉纖背石頭”。黃河當時都是秸壩,為了加固堤防,隊里靠485人、54只船,把石頭從山上背到船上,運到壩頭再由船上背到壩上,從那以后才有了石壩。“背石頭最累人,一塊石頭百十斤重,一個人后背上放塊木板,一左一右兩人扶穩他,再由兩人抬起一塊大石頭放他背上,一步一挪地走過顫巍巍的舢板,把石頭一塊一塊硬生生背到壩頭上,這一背就是近30年。老航運大隊工人身上都有同樣的烙印:后腰上都有兩個拳頭大小的硬疙瘩!可以說,從花園口到臺前哪一個壩頭都有我們老船工留下的足跡和血汗。”參加過護送大軍過河的吳清濤老人已92歲高齡,口齒已不很清楚,他給我們講了當年拉纖的艱難和他不小心打掉下巴的故事,接著十分知足地說:“誰想到會有今天啊!享了共產黨的福了!”張汝訓老人豁達開朗、聲音宏亮,看不出已82歲了,他對經歷多次的運送搶險物資和救護灘區群眾的往事記憶猶新:“天黑風大,摸著黑,駕著船,喊著叫著搜尋大水中被困在樹叉和屋頂上的老鄉,發現后浮水救到船上。過后老鄉們送米送面送整扇的豬,感謝我們像救自己的親人一樣救了他們的命。”
 
    聽完幾位老人的述說,那磨出厚厚老繭的脊背總在眼前晃動。老一代治黃人就像一塊塊根石,為黃河千里大堤、道道壩垛打下牢牢的根基,更為治黃事業打下牢牢的根基,經過幾代治黃人前赴后繼的艱苦努力,才有了今天堅固的堤防、巍峨的險工,更有了治黃事業的長足發展。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濮陽黃河網 2006-10-1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