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鎮:1945年分置濮陽縣城關區建為濮陽市,屬冀魯豫行署直轄市。1946年改建城關區,因區轄四關,故名。1950年改建為城關鎮。
清河頭:據《一統志·卷二十二》記載:左澶水上承大河(指黃河),經澶州澄清后于此處分流,稱清河,十之七注入巴家河,十之三注入潴龍河。因此處為清河之首,故稱清河頭。
柳屯:春秋前稱柳下。當時魯國大夫展禽曾食邑柳下,后人因之稱其為柳下惠。后,村名演化為柳下屯。建國后仍稱柳下屯,今簡稱柳屯。
魯河:原名魯家莊。宋開寶四年,黃河自澶淵決后南徙,余一支流東經魯家莊,遂稱其水為魯家河,該村亦更名為魯家河,今稱魯河。
戶部寨:據傳,該村為明洪武年間自洪洞縣遷民所建村莊,取名新成寨,后段氏出了一名戶部尚書,改名為戶部寨。
文留:據傳明永樂元年間此地有貢生賈永在朝為官。賈永死后,管家文柳守護其家業,因他對待鄉人很好,后人為紀念他于此地成集,取名文柳集。后演變為文留集,現簡稱文留。
梁莊:據傳明嘉靖年間,此地有一梁姓寡婦,巨富,有地數百頃,且謀事能力很強,聲名頗大,以其姓氏取名“梁家莊”,后稱梁莊。
王稱堌:據清嘉慶《開州志》記載:明初此地王稱一家,住在黃河北岸,因黃河泛濫,家被淹沒,移此一土堌堆上定居,故名王稱堌。
白堽:據傳劉、陳、張三姓于明永樂年間,自山西洪洞縣遷居此地白沙崗上,后成露水集,故取名白堽集,簡稱白堽。
梨園:據傳,明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之民,有于梨園附近建村的,故名梨園村。
五星:據傳,西漢末年,“王莽趕劉秀”時,劉夜沿瓠子河而行,發現東北有五顆明星相聚,劉秀朝五顆明星奔去,行至此地明星已散。后人以此取名五星。
胡狀:據傳,宋朝時,胡氏為紀念狀元胡迪,取名胡狀。
八公橋:據清嘉慶《開州志》記載:“八公橋在州南40里,系澶水支流處。夏秋水溢,人民苦徙涉,八位老人倡而修橋,故名。”
子岸:據傳,子岸因位于瓠子河東岸,故名。清初成集,改名為子岸集。
慶祖:據明嘉靖十五年(1537年)丙申仲春土地廟碑記載:“集之前身,位于慶福寺東北隅五里許。元圣元二年(1336年)黃水淹沒,終歲積水,無以交易,慶福寺位于堤上,堤形南北,黎民暫于斯為市,商賈移于是居者日增,市容漸繁,不復除矣。慶福寺孟夏八月鬼王會盛,臨近紳士庶民供其族譜于神棚,以慶其祖。”故名慶祖。
海通:據傳,明朝以前,此處河流縱橫,地勢低洼,每年夏秋河水泛濫,常年積水,勢如大海,后人建村此地,故以與大海相通之意取名海通。
渠村:渠村為衛賢大夫蘧瑗(字伯玉)的家鄉。后人為了紀念他,與蘧瑗墓旁立集交易,漸成村莊,故名。(渠系由蘧字的諧音演化而來)。
郎中:據常氏家譜記載:明永樂年間,常氏自山西洪洞縣遷居此地,因先輩曾有一人官居郎中,常氏為紀念其祖,取名郎中。后成集市,改名郎中集,現簡稱郎中。
習城:據該村周氏宗譜序言記載:“吾祖徙居開州司馬里北修莊村,至明弘治初年起立為集,即今習城也”。據考,自周氏徙居,人盛村大,且為文人聚集之地,為尊孔子而習禮義,遂易名為習城。
徐鎮:相傳,元末此地戰亂頻繁,求神鎮守而得寧。明初于此地建老壽星(徐三亭)廟,取村名徐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