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員在河南省濮陽戚城遺址發掘龍山時代城址,新發現城門、城墻、道路等遺跡,為研究上古傳說時代五帝之一的顓頊及其所居帝丘等問題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此次對戚城龍山時代城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獲:東城墻探溝發現了寬30米、高3米的龍山文化古城墻,當時最先進筑城技術――版筑法印跡清晰;南門探方發現了宋代及其以前的古代道路6條,從而確定了戚城遺址南門的確切位置;同時發現了漢代磚砌城市排水系統。
更為重要的是,在目前發掘的層面上,暴露有疑似為龍山時代城門的柱礎石等遺跡,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仍在進行中。
此外,還發現墓葬3座、灰坑10余座、灰溝1條,出土瓷碗、銅錢、銅鼎、鐵器殘件、陶缽、陶鬶等各類器物數十件,陶片、瓷片及獸骨等各類遺物上百袋。
濮陽戚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的戚城是春秋時期衛靈公外孫孔悝的封邑,諸侯國曾在此七次會盟。今天,這里仍可見古代城址一座,凸現于地表以上的城垣保存高達8.30米,基寬20米,四垣周長1520米。
半個世紀以來,北京大學歷史系等多家文物考古單位對戚城遺址進行了多次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取得了對戚城龍山時代城址分布、規模、時代、保存狀況、城墻結構及筑造技術等的初步認識。城址最早修筑于龍山時代,春秋、戰國、漢代分別進行了附加重修,城內分布有類似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西周、春秋、戰國、漢代的文化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