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簡稱“非遺”)項目《目連戲》進行了完整劇情演出,這是該劇目復演近30年來的首次完整演出。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南樂縣近年來對“非遺”項目的大力保護和延續傳承。
南樂縣地處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接合部,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蘊,全縣僅立項的“非遺”項目就達1728項,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1項(《目連戲》),省級“非遺”項目9項(倉頡廟會、西街龍舞、羅戲、墜子戲等),市級“非遺”項目24項(昌樂泥塑、草編技藝、元村豆腐干等),縣級“非遺”項目140項(剪紙、刺繡、傳說等)。在申報項目的同時,還完成了國家、省、市、縣級項目傳承人的申報工作。
為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使其得到傳承、發揚光大,南樂縣于2007年12月就率先在全省成立了“非遺”保護中心,并制定了較詳細的保護規劃,建立了南樂縣“非遺”項目數據庫,使保護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軌道。
自2008年以來,該縣積極對“非遺”項目組織復排、復演,5年來共組織“非遺”項目參加省、市、縣展演展示活動30余次。其中,對國家級“非遺”項目《目連戲》投入專項資金給予扶持,整理劇本,購置急需的服裝、道具、音響和樂器等,并加強對《目連戲》傳承人的保護,開辦《目連戲》青年愛好者培訓班,使這一古老的劇種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