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無不充分體現出世世代代生息在這片熱土上的龍鄉人民,用勤勞和智慧的雙手,在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過程中,同時創造出眾多與其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優秀文化成果,形成龍鄉獨有的文化風貌,一直作為龍鄉文明的重要載體、表現形式和傳承方式,以自身教化與娛樂的雙重功能,激發龍鄉兒女對善、對美的執著追求,熔鑄出龍鄉人民勤勞勇敢、淳厚樸實、奮進向上的內在精神品質。
傳承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濮陽市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搶救性保護工作,7個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保護情況良好。由于這些國家級項目均為表演藝術形式,6個稀有劇種,1個傳統雜技,因此開展保護工作著重于整理文本、拍攝影像資料、復排傳統劇(節)目、舉辦展示展演宣傳活動等。
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濮陽市政府高度重視,不斷投入資金,招收學員,讓老藝人開展傳習活動,為年輕學員頒發學歷證書。舉辦青少年興趣培訓班,吸引年輕人。成立傳習所,組織青年愛好者學習排練,并且不斷改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條件和環境。
比如,濮陽大弦戲現有演職員55名,2011年9月在濮陽雜技藝術學校開辦了“大弦戲藝術專業班”,招收學員37名,學制三年,畢業頒發中專學歷證書,大弦戲每月1號、15號組織傳承人、老藝人開展傳習活動,重點培養中青年演員在大弦戲各領域的藝術素養及對傳統劇目的傳承;
東北莊雜技加大對東北莊雜技文化的宣傳,吸引了省內外及俄羅斯、加拿大、新西蘭、新加坡、奧地利、意大利等友人考察。對喬、劉、李三家班的舊居給予了修繕和保護,建設了雜技農家樂仿清建筑和雜技小院。目前,東北莊雜技博物館建設和東北莊雜技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中。投資100多萬元建成了東北莊雜技學校表演大廳,完成學校院內的綠化,現有學生100余人,學成后輸送到世界及全國各地演出市場。(邵海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