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莊馬戲,源起宋朝,至今千年。本為宮廷表演的藝術,后流傳民間,梅莊百姓以馬戲賣藝,走南闖北,謀生討飯。時境變遷,馬戲團被政府和景區紛紛“收購”,步入正軌。馬戲藝人帶著流傳下來的渾身技藝,紛紛留在外地“工作”。
□東方今報記者肖萌/文沈翔/圖
由宮廷表演到謀生手段
梅莊村位于濮陽市清豐縣城向東8公里處,這個以馬戲聞名的自然村始于唐末宋初。當下秋收已過,田間地頭,村中老人還佝僂著身體下地干活。他們其中大多是曾行走江湖的馬戲藝人,如今留守在這片土地。
老人們已記不清何年何月村里開始有耍馬戲的,可根據歷史記載,村里的馬戲藝術,源于宋朝。
古時,馬戲多為宮廷表演,供王公大臣欣賞。宋代都市經濟繁榮,瓦市勾欄興起。瓦市勾欄就像現在的城市娛樂場所,在北宋時廣受歡迎,在宋人的城市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勾欄作為瓦市中的演出場所,其中的表演內容頗為豐富,有小唱、嘌唱、雜劇、講史、散樂、舞旋、影戲等,駱駝、猴戲、馴熊、馴鳥的表演也偶爾摻雜其中。
大眾化色彩明顯的瓦市勾欄,是民間與社會上層溝通、追逐上層社會時尚的所在。隨著北宋沒落,馬戲便在民間流傳下來。梅莊的馴獸技藝,大多從那時源自流落民間的宮廷馬戲技師。北宋末年,梅莊馬戲油然而生。
因濮陽地處黃河中部,十年九災,近代的梅莊馬戲則成了黃泛區人們除種地外,唯一的謀生手段。
梅莊村最出名的馬戲藝人,
數民國時的梅進寶。打小隨祖輩在北京耍猴為生的梅進寶,在京城結識了各地馬戲大師,融百家之長,漸成一家,創作了羊蹬花瓶、老虎騎馬等一系列在馬戲界至今風靡的項目。
傳聞,一次袁世凱看了梅進寶的馬戲表演后,贊不絕口地稱:“其演繹之妙,令人匪夷所思。”
人與動物的“小江湖”
今年80歲的梅魁森是梅進寶之子,他17歲那年,父親梅進寶去世,梅魁森輟學回家,接過了父親的“馬戲家業”。
63年前的梅莊村有300多口人,當時村中共有四個馬戲團隊,每個團隊30人左右,皆為村民自發結合一起,用馬車拉著動物,外出謀生。
那年17歲的梅魁森與村鄰湊錢,買來了狗熊、豹子、猴子,組成了馬戲團隊。“動物是從南方買的,家中世代都玩馬戲,和江湖上專業逮動物的人都有聯系,從他們手中購得。”梅魁森說六十多年前的中國,這些動物還非常好買。
梅魁森的“江湖第一站”來到了蚌埠,他從清豐縣趕著馬車,每天步行前進。有時一天要走60里,有時則走80里。人們帶著動物走到一處演上一出,掙了路費再去往下個地方。每天的行走,讓剛出學堂的梅魁森雙腳滿是水泡。
“和要飯的差不多,不管地方窮富,只要有口飯吃就行,走到一處就支起自帶的桿子,架起大棚,讓人們買票進來參觀動物。”梅魁森記得當時全國動物園很少,他們更多是讓人進棚觀看動物,圖個稀罕。
行走江湖,人可以吃不飽飯,但動物不能餓著,而且狗熊、豹子之類還要以肉為食。“當時用糧票換飼料、換肉讓動物吃,我們就吃窩頭,甚至餓著。”梅魁森說。
民間藝人的馬戲之路
隨著汽車的發達運輸更方便,梅魁森開始帶著動物,從濮陽包車,去更遠的地方表演馬戲。東北、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甚至中越邊境,梅魁森都去過。
在如今梅莊村,與梅魁森年齡相仿的老人都是曾經的江湖藝人。鼎盛時期,村中的馬戲團隊多達二十多個,每個團隊有20多人。
1979年,農村實行分田到戶,出門在外的馬戲藝人有一半以上,為了家中土地,紛紛回到了村里,從江湖賣藝變為回家種地。從那時起,梅莊村的馬戲藝人明顯減少了。
還有些馬戲團隊被政府所“收購”。如今的安陽、阜新、貴州等10余地動物園內的馬戲團,都是由當時被駐地“招安”的梅莊馬戲藝人形成。
“政府看到了梅莊馬戲的價值,花錢收走了動物和人員,成立了正規的馬戲表演團。賣藝人也變成了表演團的工作人員。”梅魁森說。
而有些團隊當時還因內部出現矛盾,鬧到最后,被迫“分家”。藝人們賣掉動物,解散團隊,各自退出江湖。
那年45歲的梅魁森,既沒被“招安”,也沒為了土地回到村中,他將自己剛高中畢業的大兒子梅留青拉上了“馬戲之路”。
流離于他鄉的大篷車
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梅莊村剩余的馬戲藝人開創了“馬戲大篷車”的經營模式,常是哪里有物資交流會哪里就有馬戲大篷車。馬戲藝人結束了“跑馬賣解”的歷史。
1980年,梅留青注冊創立了“濮陽市明星馬戲團”,成為獲國家林業部門批準的動物相關項目企業。以企業之名與各地動物園和游樂園合作,常駐演出,成為梅莊馬戲如今的出路。梅留青也憑著祖傳手藝,讓自己的馬戲團出了名,還帶著團隊參加各種馬戲比賽。
梅莊村現在有700多口人,還留有八九個馬戲團體,這些團體常年在外演出很少再回梅莊。
村支書梅正川說:“往年玩馬戲的一返鄉,全村人口甚至沒有動物多。當時家中養動物的也多,村里還很熱鬧,”如今的梅莊村,只剩梅魁森家中,還養著三只獅子、一只老虎。
秋收后的田間地頭,老人們或扛著鋤頭,或收拾秸稈,或只背著手,注視著廣袤土地。他們的兒女多是正帶著祖傳手藝,在遠方謀生,留給他們的只有一片片莊稼,和曾一起行走江湖的那條老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