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濮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濮陽

河南"非遺"梅莊馬戲:歷史悠久 藝人有時面臨罰款

2014/10/24 11:59:19 點擊數: 【字體:

河南


    與“新野猴戲”相同,有著悠久歷史的梅莊馬戲,也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馬戲的發展和保護遠遠優于猴戲。而在400公里外的安徽宿州埇橋區的馬戲藝術,更是早已被評為 “國家級非遺項目”。

  □東方今報記者 肖萌/文 沈翔/圖

  ◎“讓馬戲再登大雅之堂”

  梅留青是馬戲大師梅進寶的孫子,今年51歲的梅留青,從高中畢業后就開始與動物打交道,后個人創辦了濮陽明星馬戲團。1995年,梅留青又成立了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公司,如今他在長春和濮陽各有一處飼養基地,僅老虎數量就達50多只。

  2011年11月,梅莊馬戲被評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梅留青家因有著馬戲傳統,因此他成為該項“非遺”的傳承人。

  “養虎大王”、“馬戲世家”都成為梅留青的稱號。走進梅留青的動物飼養基地,三三兩兩“休假在家”的老虎正慵懶地橫臥在籠內,旁邊拴著數只獼猴,狗熊在練著雙杠項目。一旁的飼養員正用力地將白條雞切成塊,為老虎準備晚餐。

  因所養動物大多是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在飼養上都要格外盡心,“最近這幾只老虎有點缺鈣,剛才專門買了鈣片,待會兒去喂。”梅留青說,每只老虎一天要吃上15斤鮮肉,每日僅飼養費就100多塊。

  每周三、周五的晚上8點,飼養基地的這些動物都會在馴獸師的指揮下,與濮陽雜技相結合,在濮陽的水秀國際大劇院里上演一出出好戲。

  “既然是‘非遺’的傳承人,就有必要將傳統繼續下去。”梅留青說自己也曾跟著父親走江湖賣藝,如今讓馬戲再登上大雅之堂被更多人熟知,成了保護這“非遺”最好的方法。

  ◎梅莊馬戲走出河南

  梅莊馬戲孕育了一代代的馬戲藝人,而這些藝人如今又發展了梅莊馬戲。“舊社會耍把式賣藝,被人看做是最低層次的謀生方法,簡直和要飯的差不多。”80歲的馬戲藝人梅魁森回憶說老祖宗的傳統現在已經轉變了。

  清豐縣較著名的馬戲藝人除了梅留青,還有吳朝璽、胡敬法及史懷欽、史懷民兄弟等人,他們在廣東湛江、湖北武漢、重慶萬州、山西太原、天津和河南濮陽等地都有自己的展覽和表演場地,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文化產業,讓馬戲這個出自梅莊村的“非遺”走出了河南。

  梅莊村張留申、郝愛民夫婦曾經所養的老虎“芳芳”,參加過1998版電視劇《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的拍攝。“當時武松的替身就是張留申,他親自上場與自家老虎打斗。”梅莊村所屬的紙房鄉辦公室主任李瑞武說。

  而梅留青馬戲團中動物,早在1981年,就參加了電影《熊貓與小孩》的拍攝,2000年還參與了電視劇《情意英雄武二郎》的拍攝。

  險中求穩、幽默滑稽是梅莊當下馬戲的特色。猴子騎車、狗熊體育比賽,節目中大量運用人類生活用具為道具,并讓觀眾參與到表演中去。如十幾個人與大象拔河、大象為觀眾按摩、觀眾同狗熊一起跳繩,等等。

  濮陽馬戲團的節目更是在重大比賽上榮獲大獎。“在2004年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來自20多個國家馬戲團體參加比賽。中國派出了武漢、成都、大連和我們梅莊四個團隊參賽,最終梅莊馬戲奪得了冠軍。”梅魁森說。

  ◎馬戲比猴戲好發展

  隨著國家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日益嚴格,馬戲外出表演和買賣也受到越來越多的局限。“以前好買,現在都是與動物園簽訂的合同,和他們交易。”梅魁森說所有的買賣和運輸都要有合法證件。

  與同為“省級非遺”的新野猴戲相比,馬戲表演流動性并沒那么強。外出時馬戲團的規模更龐大,在一處待的時間也更久,因此運輸證件辦理更容易。盡管如此,馬戲藝人同樣有時會面臨罰款。

  “馴養不怕,怕的是外出表演時被莫名罰款!”梅莊藝人胡衛平說,自己按國家要求辦理了野生動物馴養證、工商營業執照、文化演出許可證和省級林業部門發放的野生動物運輸許可證。但野生動物運輸許可證只能精確到省份,無法隨表演所到縣市而變化。

  因此梅莊的馬戲藝人經常被國內各地的林業部門以“只能途經,不能落地表演”為由罰款。一次胡衛平在石家莊集會表演時,還未扎營,林業部門就找來一次性罰款3萬元。

  “現在馬戲人大多是長期駐扎到一處演出,依托當地的動物園或者游樂場,因此不會遇到類似新野猴戲面臨的那種困境。而猴戲表演雖然有歷史,但形式過于單一,不如馬戲有觀賞性。”梅留青說一味地帶著動物走街串巷謀生,已經被歷史淘汰。

  ◎宿州與梅莊

  目前國內的馬戲表演團,多來自河南清豐的梅莊村和安徽宿州的埇橋區。前者2011年被評為“省級非遺項目”,而后者在2006年9月,被授予“中國馬戲之鄉”稱號,并在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非遺項目”。

  與梅莊馬戲相比,宿州馬戲起步較晚,前身始于明末清初的民間雜技,到清朝末年才具有規模。

  上世紀20年代以來,宿州雜技藝人們將馬、猴子、狗等動物表演引入演出,后又嘗試用雜技表演的形式來馴化動物。到了上世紀30年代末,宿州埇橋真正意義上的馬戲藝術,才逐步形成。

  與梅莊馬戲相同的是,宿州馬戲也經歷了從“江湖賣藝”到被政府“收購”的道路。新中國成立后,宿縣政府就在民間演出團的基礎上,組建了全國第一家國有性質的“大眾動物表演團”。馬戲團體數量也在那時遠超過了梅莊,全區達到300家馬戲團。

  “在人數上我們沒有宿州多,但表演技藝上絕不比宿州馬戲差,他們申請國家級‘非遺’下手比較早,我們現在也正申請。”李瑞武說。

  從獲獎次數和拿手項目來看,梅莊馬戲和埇橋馬戲,均占據全國馬戲演出市場的半壁江山。“不要拿梅莊馬戲去和宿州的比,各有千秋,非要分出一二,可能宿州馬戲的優勢在于被政府‘照顧’得更好。”作為馬戲同行,梅留青并不愿過多點評宿州馬戲。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東方今報(2014-10-2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