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濮陽政府搬遷到現在的地點后,濮陽老城區就慢慢得被冷落了。其實,在老城區還是有相當多的古跡可以探詢。
新城區到老城區并不遠,如果找個出租車,也就20元以內的樣子。我的路線:中國第一龍出土地——迴鑾碑——四牌樓——老街——八都坊。
沿著大路向南直開不久就到中國第一龍出土地,打算付錢走人。司機卻說,“你先下,可以參觀我就在門口等,估計不能參觀的。”我下了車,向目的地走去。一座大牌坊,鐵門緊閉。鐵門上掛著兩塊小牌子,寫著“水源重地,禁止入內”。我拍著鐵門,似乎沒人應,但卻傳來了犬吠聲。來人了,是個老者,只說了一句話就讓我死了心“這里是水源地,要看文物去博物館,要進去必須要有機關的批文。”天哪!自認倒霉。拍一張大門的照片,就算我到過這里了。
經過“顓暊遺都”大石碑不久,就到老城區了。實際上把這里稱為小鎮比較貼切。根據地圖指示和司機的不斷詢問,總算在一片腳手架森林中找到了迴鑾碑。我一看又傻眼了,怎么那么倒霉,又關門!
回鑾碑,也叫契丹出境碑,是古代宋遼大戰后簽訂“澶淵之盟”的唯一見證。當年遼國犯邊,宋真宗御架親征,寇準、楊延郎(楊家將六郎原型,我小時候崇拜的哦)領兵擊退遼國,并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澶淵之盟”。如今,迴鑾碑及宋代御井被外圍建筑包圍保護著,老太太們把大門當作了閑扯家常的所在,問及何時開放時,卻答基本不開。嗚乎哀哉,可悲可憐啊。只得在此拍張大門照作為到此一游的見證。
走人,驅車趕到老城中心后開始了步行。四牌樓在老城區老街的中心地帶。是一座四角攢尖的方亭式建筑,在牌樓四周均有大字嵌在其中:顓頊遺都,澶淵舊郡;河朔保障,北門鎖鑰。前八字體現了老城的滄桑,后八字表達了老城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擔當北宋汴京的北部拱衛)。
老街真是老街,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式。與印象中八十年代初期蘇州的小街區有些像。雜貨店、菜場、老宅散落在街上,年老的三五個聚在一起,扯著東家又論著西家。無憂的孩子象受了驚的麻雀,一伙伙地在小小窄窄的石板街上奔來跑去。不時傳來雜貨鋪老板的笑罵聲,還有被父母逮住后挨揍時嚎啕聲。舉著相機拍著老宅的磚雕,卻招來了陣陣疑惑的眼神,引發了老人們的竊竊私語。我明白在這條小街上,我會成為接下來幾個小時中老人們猜測談論的焦點。市井生活,悠閑愜意。
坐落于濮陽城內北大街的八都坊又叫澶淵名閥坊,始建于明朝神宗年間。由當時濮陽籍的八位在朝官員共同出資修建。原來的八都坊已經在文革中被破四舊破掉了,僅遺留底座。現今的八都坊是1992年靠政府撥款和民間集資修建的。坊為青石制成,三間三樓。柱身有抱鼓石相夾,抱鼓石上有小石獅子。坊頂斗拱、蚳吻、寶瓶獸一應俱全。相傳,該坊以前還有兩個附屬設施:下馬石。即便皇帝到此都要下馬下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