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被歷史學家譽為“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地下文物居全國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國第二位。河南博物院創立于
1927年,是我國較早的博物院之一。后從開封遷到鄭州。1998年
5月
1日,河南博物院憑借別致的外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征服了鄭州市民,成為鄭州當代地標。它與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并成為中國四大博物院。館藏文物
13萬件(約占全國館藏文物總量的
1/8),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
5000余件。河南省歷史博物館是國內目前最大的省級博物館,與陜西歷史博物館一起號稱省級博物館雙璧。
河南博物院位于鄭州市農業路中段,占地10余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8萬平方米,主體展館位于院區中央,呈金字塔形。整體建筑結構嚴謹、氣勢宏偉,造型古樸典雅,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也體現了中原文化的特點。主體建筑以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臺遺址--登封元代觀星臺為原型,經藝術夸張演繹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其底部為邊長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內部設計五層,其中地下一層。整個建筑群設計以雄渾博大的“中原之氣”為核心,線條簡潔遒勁,造型新穎別致,風格獨特,氣勢恢宏,堪稱一座凝聚著中原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的不可多得的標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