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居者“憂”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優”其屋
□記者 曾邦華 文 李文波 圖
核心提示
房子,始終傾注著人們的無限希冀與憧憬,也與人們的生活最息息相關。17年來,關于房子,有太多的變化。從平房到樓房,從福利房到商品房,從一家幾口人蝸居在不到20平方米的斗室里,到現在一人獨享20多平方米的居室面積……鄭州市民的居住生活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飛躍與改變。
從上世紀90年代的居者“憂其屋”到“有其屋”,直至如今的“優其屋”。剛剛搬進一套復式洋房的張先生對此深有體會,并以一個親歷者的身份向記者講述了鄭州17年的居住變遷。
1
居者“憂”其屋(上世紀90年代)
17年前,和許多同事一樣,工作多年的張先生一家三口擠在一間由單位分給的只有15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現在的許多年輕人都羨慕我們那會兒能分房,卻不知道我們分房的路有多艱辛!”張先生對當年的分房過程感慨不已,“那時候,單位的房子十分緊張,所有的人都得排隊打分,只要有一點動靜,送禮遞條子的、找關系的人特別多。好不容易等了3年,單位才從一間40平方米用來辦公的小套房里讓出一個10多平方米的房間用。”
張先生回憶:“房屋面積小,只有一間房,也沒有獨立的衛生間,上廁所只能到離家200米外的公共廁所,外地的親戚來了,只能搭床鋪。如果是夏天,就干脆睡在樓道里。由于房子太小,夏天就特別熱。”
后來,張先生所在的單位集資建房,當時湊了5000多元,買了一套只有居住使用權的集資房,是一套7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當時那種“鳥槍換炮”的感覺現在還記憶猶新,一想到在家里就可以上廁所、洗澡了,心里的幸福感真的是無與倫比。
1998年,單位房改,這套房順理成章地轉到了張先生個人名下。張先生第一次拿到了由鄭州市房地產管理局頒發的房屋產權證,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第一套房產。雖然70多平方米的空間現在看來并不算大,但在當時,能擁有一套這樣的樓房,讓許多人羨慕不已。
2
居者“有”其屋(2003年以前)
1998 年,中國取消了福利分房,鄭州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商品房時代。市場上的商品房開始陸續推出,90平方米左右、三室一廳、雙衛生間的戶型漸漸普及。在商品房推出初期,基本是零星開發,分散建設,這些單體樓不僅破壞了城市環境空間的統一整合,而且不利于公共設施的統一配套。樓體也是“火柴盒”式的建筑風格,方方正正的樓房、規規矩矩的小窗戶。
2000年,張先生在鄭州某小區買了一套商品房,三房一廳,整棟房屋的設計是當時剛剛興起的“蝶式”,一梯4戶?蛷d較大,各房間采光都不錯,這一點張先生比較滿意。
由于第一次購買商品房,張先生一家沒有任何經驗,只求面積夠大,以解決兒子及客人到來時沒地方住的窘境,酷愛讀書的他還有了自己的書房。等真正入住之后,張先生便發現這套房住起來也不太順心——房子是大了,但沒有陽臺,想曬個被子、衣物什么的,還得抱著東西到樓下去曬。
上世紀90年代后期,物業公司開始走進新建小區。小區門口有了保安站崗,誰家的燈不亮了、下水道堵了,一個電話打到物業,便會有工作人員上門檢修。而一個新穎的名稱——業主,也開始出現。
3
居者“優”其屋
“不過,那個房子我們僅住了四年,因為鄭州市房地產發展的速度太快了,2004年,面對當時火熱的房地產市場,眼看著一幢幢新樓拔地而起,讓人看了心癢癢。” 于是,和愛人一商量,賣掉剛住了五年的老房子,買了一套三室兩廳的大三居,不但有一個小陽臺,還配備了一個地下車庫,張先生說,當時感覺這才是真正的現代家居生活。
當時的房價已經漲到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但小區的房子卻仍然銷售一空。可見當時的房價依舊在普通百姓的承受范圍之內,人們對房子的需求極其強烈。
如今,張先生剛剛在市區購買了一套復式花園洋房,與過去居住的房子相比,不僅面積要大得多,而且戶型設計、樓盤環境以及室內裝修等各個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我現在居住的小區環境優美,不用出小區門就可以做各種健身休閑運動,小區內還開辟了專門的兒童樂園。這么好的居住環境,在十幾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