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鄭州考古巡禮”專欄
鄭州地處“天地之中”,歷代為中華民族腹心重地,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顯示,鄭州市擁有各類文物古跡達8651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兩處(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省保單位131處,市保單位246處,無論是文物古跡的總量,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都位于全國城市前列。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凝聚有中華文明發生和形成階段最重要的文化信息,反映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價值、信仰,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鄭州晚報記者 蘇瑜
如果覺得列舉數據太生硬,我們不妨把鄭州大遺址片區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凝練為比較直觀形象的四大方面。
首先,鄭州地區是東亞現代人出現到農業起源的核心地區。鄭州地區已發現的古遺址達400余處,構成了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發展過渡的完整年代鏈條,印證了中國現代人的獨立起源,揭示了東亞地區農業起源的過程。
其次,鄭州地區是華夏文明起源與形成的核心地區。鄭州西山遺址是已知最早的夯筑城址,王城崗是已知我國北方地區最早的雙重城址之一。公元前37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鄭州地區密集出現了多座環壕聚落或夯土圍垣,新砦遺址發現的超大型半地穴公共建筑基址,王城崗、牛砦、新砦遺址發現的銅容器殘片,花地嘴等遺址發現的大型儀仗用玉器,說明鄭州地區是研究文明形成時期社會組織關系的關鍵地區。
再者,鄭州地區是中國城市文明最早走向繁盛的核心地區。從公元前2100年起至公元前1500年,以王城崗遺址、新砦遺址、二里頭、鄭州商城遺址的出現為標志,在鄭州地區出現了中國統一王朝最早的一批都城,體現出中國古代城址營建思想的發展脈絡。管、虢、鄶、鄭、韓等多個諸侯國都城,多座軍事城堡與采邑性城址的出現,則反映了城市文明在中原地區的發展與繁榮。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鄭州地區是華夏民族傳統價值觀形成的核心地區。鄭州嵩山地區在傳統文化“中”、“和”思想的形成過程產生過深遠影響。漢三闕、中岳廟、大周封祀壇遺址等古代祭祀場所,反映了傳統禮制文化的久遠。天文建筑觀星臺反映了傳統文化對農業生產和四時節令的重視。嵩陽書院對宋代理學思想的形成和傳播起到過重要作用。法王寺、慈云寺、嵩岳寺、少林寺、會善寺、永泰寺塔印證了佛教在此的發展與繁榮。崇福宮、中岳廟、崇唐觀、安陽宮、老君洞等與書院、佛寺交相輝映,并出現了同祀三圣的三教廟。在嵩山地區,儒釋道三教相互影響又各自發展,共同影響著中國古人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古代中國多元文化融匯創新的核心地區。
鄭州山川秀美,歷史積淀深厚,孕育了大批先賢人杰,從帝王將相到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再到著名商人、社會名流,他們或誕育,或宅居,或游棲,或歸隱于鄭州的山山水水。
人文始祖黃帝(軒轅丘)、春秋名相子產(戰國鄭國,墓在新鄭)、思想家列子(鄭國圃田)、法家大成韓非子(戰國韓國)、建筑宗師李誡(管城)、美男子潘安(中牟)、一代詩圣杜甫、詩文大家白居易、明朝重臣高拱(新鄭)等一些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詩文大家都誕育在鄭州;鄭武公、鄭莊公、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榮、北宋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等宋代的七帝八陵、紀信、裴度、李商隱、劉禹錫、歐陽修等帝王將相、科學家或詩文大家安葬于鄭州;大禹在此治水、商湯在此立都,劉邦、項羽多年鏖戰于此,著名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在此講學,他們在這里展示了非凡的智慧和創造力,在鄭州留下了許多人文史跡,閃爍著絢麗的人文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