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縣城一溜十八坡,長期以來一直成為滎陽縣城的一道景觀。《滎陽市志》對此亦有記載,當然不是作為景觀介紹的。其實這道無奈的景觀,只能說明過去生產力落后,改造生活環境的能力差,舊中國統治者的腐敗和無能才世代沿襲,始終困擾和影響到當地居民和進城群眾的生活。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縣城道路逐步改造,才改變成今天的瀝青砂石路面。最近,筆者走訪了老城東街的辛中和老人,老人以親身經歷講述了縣城一溜十八坡的變遷。
滎陽老城街道原是土路,進東城門、甕城門至老縣衙有18個石坡,俗稱“一溜十八坡”。從城東到老縣衙十字街口約400多米,就分布有18個陡坡,陡坡用紅石壘砌而成,坡的長度不一,最長的有五六米,坡度40°左右,這種坡道有三處,一處位于原中國人民銀行滎陽支行門前處,另一處在原滎陽曲藝社附近,第三處位于現滎陽戲曲學校門前。坡多,坡陡,車輛在此行駛艱難。為此,滎陽流傳著“好大板不走縣城十八坡”之說,意思是技術再好的馬車車夫都不要走縣城東街,以免在此打住車丟丑。需要進東門的馬車,往往是沿河折向西北,從索河淺水處在滎陽城北門外坡下往西經路溝到西關出城。
馬車假若真要走縣城,必須幾輛馬車同行,除駕轅馬匹外,則其余馬車都要卸套。當時馬車上有一匹騾馬駕轅,另外還有一到兩匹牲口在前邊拉,謂之“拉長套”。轅馬不動,拉長套的牲口就要聯合到一塊,這樣才能拉過縣城一溜十八坡。從這里可以看到當時通過滎陽縣城道路的艱難。
據辛中和等老人講述,原來的東街道路陡坡路面高差很大,在陡坡的底部部分路段路面要低于居民的門臺2米多,這樣的路段有十幾米長,其他路段也都是起伏不平,這就給在此居住的群眾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在此做生意的游動商販需要踮著腳,買主須手按臺階,俯下身子前探,才能把豆腐、豆芽等商品拿到手。辛中和老人的東鄰陳永山回憶說,他小時候從家里走向門前的道路需下13級臺階,臺階為青石鋪就,后修路時石臺階才拆除。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把改造縣城道路作為一項惠民工程來抓。1954年,滎陽、成皋合并后,修成紅石路面,工期8個月,用款約折合4萬公斤小米。1972年,縣公路段在原有紅石路面上進行渣油表面處理,路面寬5米,鋪至菜市街口。1983年10月,由縣建設局改鋪瀝青砂石路面,總長560米,寬5米,計2800平方米。從此,滎陽老城道路交通條件得到根本改善。【原標題:鄭州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