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別的影劇院紛紛消失時,有53年歷史的古滎公社影劇院卻在加固、整修,保留下來的一座老建筑勾起人們對一段快樂時光的回憶,3月4日,本報在C04版刊登出《留存,只為拾回那段歡樂記憶》一文后,許多讀者給我們提供線索,敘說身邊的老建筑帶給他們的美好回憶,位于鄭州西郊保吉寨村的寨門、鄭州電纜廠家屬院的露天電影院、河南省建筑工程學校的禮堂、工行解放路支行辦公樓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150多歲的寨門、寨墻】
保存得如此完整 在鄭州罕見
近10米高的寨門、3米多高的拱門、兩扇近10厘米厚的木門,城門上方“保吉寨”3個字告訴人們,這就是傳說中的“保吉寨”了,前天下午,記者沿鄭州市中原西路往西到中原大橋,又往北走300米來到保吉寨村。
記者看到,保吉寨的寨門如今仍是通往村里的唯一一個通道,寨門大門有閂,仍能正常使用。沿寨門西側的一個樓梯能上到寨門上。沿寨門往兩側走就是寨墻,寨墻有兩米多寬。西邊寨墻依地勢而建,20多米高,很是巍峨,東邊寨墻離地面有近10米高,而南邊和北邊的寨墻僅七八米高,寨墻把村子圍了個嚴嚴實實。
村民說,這里的寨門和寨墻建于清朝咸豐年間,距今150多年。整個寨子三面環水,西為賈魯河,北、東兩面為深溝并與賈魯河相通,南邊是一片平地。寨子南北長240余米,東西寬100余米,寨墻約有600米長。兵荒馬亂時,不少周圍村莊的群眾都到此避難。
“像這樣保存完整的寨門和寨墻,鄭州罕見。”村民們說,“老寨門和寨墻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快樂!”采訪時,村民們說,這些年寨墻因風化和人為原因有一定的損毀,20多年前,寨墻還比較高,村民們常在寨墻上玩,打埋伏,捉迷藏。
這幾年,探古尋幽的人多了,春秋季常有不少市民到寨子里玩,探尋先輩在這里的生活狀況,村民們為此“自豪得很”。村民們希望寨門和寨墻能長久留存,給“更多的人帶來快樂和回憶”。
【46歲的露天電影院】
依舊留存 帶著時代色彩
“這個露天電影院給幾代人帶來歡樂,這也恐怕是鄭州市唯一留下來的露天電影院,我們希望改造家屬院時,能把它留下來。”前天下午,記者在鄭州電纜廠家屬院采訪時,居民們這樣說。
記者在伏牛路南段鄭州電纜廠家屬院東邊看到,露天電影院占地近10畝,掛銀幕的舞臺在東邊,舞臺約有10米高、15米寬,舞臺兩邊是黃色的邊(如圖)。舞臺里邊是個高大的房子,房子約有200平方米大,被隔成幾個小房間,供演員化裝用,舞臺前邊是一片土地。
電纜廠家屬院的劉先生說,這個露天電影院1965年建成,建成后每個周六、周日都放電影,每次放兩部電影,幾代人都在這里得到快樂。后來不放電影了,沒用了,物業曾在舞臺后邊的房子里辦過公。
36歲的宋先生說,小時候最開心的是周末到這個露天電影院免費看電影。為了占座位,他往往早早吃過晚飯就和伙伴拿著凳子過去了,來晚了占不到位置,只好爬到樹上看,但也快活得不得了。
那時,周圍幾個村子的群眾也來這里,每次來看電影的人都有數千。
宋先生說,這個露天電影院給幾代人帶來了快樂,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真希望這個露天電影院能一直保留,讓我們能回憶起它帶來的快樂和回憶啊”。
【59歲的銀行大樓】
這座大樓 身披“第一”光環
說起“高門臺銀行”,許多人都知道指的是工行解放路支行辦公兼營業部大樓,它也是鄭州市的第一座銀行大樓。
前天下午,記者在該支行看到,“高門臺銀行”臺階共16級、3米多高,拱形大門東邊有一個石獅子(如圖)。樓內大廳,還留有木制樓梯。
現在,這里一樓營業,二樓、三樓辦公。“這座樓建于1952年,是鄭州市的第一座銀行大樓,也是建國后鄭州市的第一批著名建筑。”工行河南分行營業部的宋彬說,該樓當時叫人民銀行大樓,建成后,鄭州人民銀行就從德化街的平房里搬過來,這里一直是辦公兼營業用,人數最多時,樓內有200多名工作人員。1985年,鄭州人民銀行搬走后,這里就成了工行的辦公場所。
宋彬說,該樓是經當時的蘇聯專家幫助建成。當初建設時地面是二層,后來改造成了三層,雖然大樓局部做過小變動,但整個結構沒變。
“該樓是鄭州第一座銀行大樓,前前后后有三四千人在這里工作過,大家都對此樓很有感情。”宋彬說,后來,行里領導想讓找齊這座樓的相關資料,如是誰設計的,哪個單位施工建設的,好讓大家做紀念,但遺憾的是,他跑遍了鄭州市所有建設部門,也沒找到關于這座樓的任何資料。
宋彬說,該樓是當時的標志性建筑,具有很強的時代色彩,所以在二七廣場的幾次大規模改造中,該樓都沒有拆,他也希望該樓能一直站在這里,“它畢竟代表著一個時代,它不只屬于工行人,也屬于全體鄭州人”。
【57歲的學校禮堂】
仍在使用 讓歡樂在此延續
“學校禮堂雖然已經有57年了,但我們現在仍在用,開學典禮、表演節目、開大會都在那里。”昨天上午,記者在鄭州市中原路上的河南省建筑工程學校采訪時,學校辦公室的張老師說。
紅色的外墻、淺黃色的前臉,前臉上3個高大的窗戶、窗戶上方一顆紅五星旁書寫著“求實嚴謹 團結奮進”8個字,河南省建筑工程學校禮堂雖然不高,體形也不夠龐大,但在一片高大的現代化建筑中還是分外顯眼(如圖)。
禮堂能容納800多人,座椅仍是木制,地面仍是水泥地面。舞臺上方紅色的橫梁、檁條仍能看得清楚。在禮堂的后方還保留著放電影的窗口。
“禮堂里雖沒有空調和電扇,但夏天在里邊開會和看電影也不是太熱。”河南省建筑工程學校退休職工、91歲高齡的常先生說,該禮堂建于1954年,是一所歐式建筑,開始是一所文化補習學校的禮堂,1956年河南省建筑職工大學(河南省建筑工程學校的前身)成立,該禮堂劃給學校。
常先生說,禮堂除開會外,里邊還演戲、放電影,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有兒童劇團常在這里演出。
“禮堂里不知給多少人帶來了快樂和回憶。”河南省建筑工程學校家屬院的徐女士說,她今年快50歲了,從她記事起,就常在禮堂里看電影、看戲,當時沒有電視機,沒有其他的娛樂方式,這個禮堂在一定程度上就擔當了娛樂中心的作用。
“雖然很簡陋、設施也很落后,但它畢竟代表了一個時代、有一定的文化色彩,所以我們想,將來不管遇到什么情況,最好能把這座禮堂保留下來,像這樣有代表性的建筑畢竟在鄭州很少很少了。”河南省建筑工程學校的老職工動情地說。
值得回味的老建筑
請你說說
在這里,我們也希望廣大讀者提供線索,看你身邊有哪些行將消失的城市符號,它們或者是令人回味的劇院、戲院,或者是有特色的民宅。請您說出它的名字和位置,我們將一一實地采訪,并和廣大市民、有關部門一起想辦法,讓它們保留下來,讓我們的城市多一個可以回味的地方。我們的新聞熱線是96211,你還可以發短信至106 5730 96211反映。(□記者 周廣現 文 陳曉東 杜小偉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