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過去,水上餐廳依舊頗具特色
水上餐廳?對于年輕的鄭州人來說,或許說不清在哪兒。但若問老鄭州人,他們都能說出個一二。
尚存的這家“水上餐廳”位于金水路和二七路交叉口南約50米路西的金水河橋西側。餐廳是一棟紅黃相間的兩層仿古建筑,餐廳兩端,分別是兩個亭子式樣的造型,上寫“水上餐廳”。
餐廳橫跨金水河,樓體東面的正中央,“大塘”兩字醒目。近似閣樓的餐廳,設有卡座和包間。僅從外觀看,那精細而又別致的仿古木刻窗雕,就能把人們的目光吸引過來。餐廳內部,木制紅色廊柱,古樸典雅的竹簾,就連備餐柜,也是純木仿古樣式。
5月9日上午9時,前來該餐廳吃早點的食客絡繹不絕。就餐的師先生是個老鄭州,他說,對這家餐廳的記憶是在他八九歲時,“那時都叫它水上漂”。
杜宏凱,1970年生人。提起這家餐廳,自幼在旁邊玩耍的他說,餐廳的輪廓沒變,顏色上,像是重新刷了一遍。
“水上餐廳有點歷史了,以前賣開花饃和湯圓之類的比較有名。”目前經營這家餐廳的經理孫紅霞說,現在的餐廳于2004年9月整修后開業,目前主要以港式早晚茶點和新派粵菜正餐為主。“經營的是南方菜品,大塘是廣東一座文化古鎮,粵菜有名氣,餐廳就以此為名了”。
餐廳李經理說,這家餐廳外觀原來是青磚綠瓦,顏色很淡很樸素,后來他們把外墻,刷成了傳統的中國紅,餐廳內部也仿照北京一家飯店那種中國古建筑樣式進行了重新整修,加了竹簾和木制裝飾,“但它的整體風貌,我們保持不變”。
回溯
大規模治理金水河,有了兩座“水上漂”
申杰是一個老鄭州,在他的記憶中,鄭州不僅有這家水上餐廳,人民路金水河旁也有一家水上餐廳。
關于鄭州金水河上這兩家水上餐廳的歷史,老鄭州“7762504”在博客里回憶道,最早的金水河兩岸風景很美,河清水秀。但后來水源金海水庫(現在的帝湖)干枯了,金水河也變了樣。他上中學時,鄭州市委為改變金水河的面貌和供應市民用水,并附帶灌溉農田,1971年號召工人、干部通過義務勞動的方式,挖一條將黃河水引入鄭州的邙山干渠,用黃河水來解決鄭州的燃眉之急。
據他回憶,上世紀70年代初,在政府引黃入鄭和大規模治理金水河時,鄭州在金水河上修建了兩座引黃入鄭閘,一座叫金水元宵(紫荊山附近),另一座就叫水上餐廳(現為大塘水上餐廳),老鄭州都稱它們為“水上漂”。
附近居民印證,“當時引黃入鄭和大規模治理金水河時,在這建了水閘,后來為美化這里的景觀,就在水閘處建了亭子式的仿古餐廳,成了鄭州很有特色的景觀”。
演變
歷經變革,一座“水上漂”已拆除
“‘金水元宵’,原來也是跨金水河的水上餐廳。”曾與金水元宵為鄰的鄭州烤鴨總店負責人尚經理回憶說,1997年11月,金水河在又一次的治理過程中,“金水元宵”被拆除,但新通橋附近的“水上餐廳”得以保留。如今,歷經變革,這家水上餐廳已經更名。
資料顯示,這兩家水上餐廳均于1971年建成。其中新通橋的“水上餐廳”入選鄭州市首批32個近現代優秀建筑保護名錄的原因是,它曾是當年二七路上較早建設的餐飲類建筑。
利寶生是鄭州餐飲行業一負責人。他說,當年,這家水上餐廳屬于鄭州飲食公司,后來從公司里獨立出去,“最開始它的名字就是‘水上餐廳’”。
“這家餐廳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紅火,后來隨著飯店越來越多,就逐漸被人們淡忘了。”鄭州市大塘水上餐廳的李經理說,在2004年9月大塘餐廳開業前,這座古建筑曾閑置了好多年,“當時這座建筑是荒廢的跨河通道,我們經重新整修、翻新,成了現在的模樣”。
(下轉C07版)
(上接C06版)
記事
似水流年,留存著“水上漂”的故事
對于“水上漂”,訪它、讀它,可打開一段塵封的歷史,感受一座城的溫婉與浪漫。
能在那兒吃頓飯,是一種奢侈
“現在六七十歲的老鄭州對水上餐廳的印象都很深。”市民杜鳳海說。
程國新是杜嶺街1號院居民。他說,上世紀70年代二七路上都還是平房,幾乎沒有什么飯店。這家水上餐廳出現后,市民發現,這里不但建筑造型別致,而且這里的經營方式和服務方式也和傳統的食堂不一樣,“那時在食堂吃飯都是拿著糧票,先給糧票,自己端飯,而在水上餐廳吃飯,是先吃飯后結賬,且有服務員專門給你端上桌。這個餐廳在當時其實就是把人們吃飯的檔次提高了”。“那時候,去那兒請客吃飯,就感覺很時髦。”程國新說。
開花饃,那種味道最難忘
在老鄭州趙先生記憶中,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水上餐廳不但賣開花饃,還打燒餅賣麻團。“開花饃是它的一大特色,饃下邊還墊個紙片。那時的一兩糧票只能買兩個開花饃,那種饃個頭很小,甜味,很好吃。”老鄭州程國新回憶說。
老鄭州魯先生這樣回憶:“水上餐廳的特色面點為開花饃,是一種經過特殊加工的通體裂開、奶白柔嫩似花菜樣的帶有甜味兒的小饅頭,很有名氣,當然價格也不菲。”魯先生回憶,當時的社會名流、家境殷實的市民、外地來鄭出差人員、戀愛中人都以在水上餐廳進餐為時髦。上世紀80年代后,風光了10多年的“水上漂”無論從規模還是經營上都已落伍,人氣也大不如從前,逐漸被淡忘。
閨密相聚,密語欲尋白馬王子
老鄭州申杰提起這家餐廳,拿“皇宮”作比,“那時候,這家餐廳在我們看來很氣派,小時候從來沒在那吃過飯”。
家住杜嶺街1號院的陳大媽年近八十。當年她在這家水上餐廳做面點。據她回憶,那時餐廳設有雅座和單間,算是高檔請客、招待的地方。“真要在那兒吃頓飯,就覺得可牛。”老鄭州杜宏凱說。
不僅如此,水上餐廳還給當時的鄭州平添了幾分靈動之美。那時,市民可在水上餐廳邊聊天邊欣賞河岸美景。一名市民記得,她當年最希望和閨密去水上餐廳吃飯。“我們點過食品后,臨窗而坐,看河岸楊柳成蔭,少女的心也像一葉扁舟,蕩漾在金水河中。我們密語,約定將來都找個心儀的小伙子做自己的戀人……”
感懷
一個名人和鄭州的“時髦景觀”
采訪中,記者注意到,關于水上餐廳、金水河治理,只要是老鄭州人,都知道一個人,那就是王輝。
上世紀70年代的金水河,河道寬窄不一,河水臭黑,沿河部分單位把它當做了排污溝。為改造金水河,多年來政府不止一次發動各單位疏挖它。
而鄭州市地名志記載,上世紀70年代初,時任鄭州市警備區副司令員、鄭州市革命委員會主任的王輝除主持疏挖金水河及修建水上餐廳外,還主持修建了邙山提灌站等市政工程。
在訪談中,王輝認為,一個城市沒有一條像樣的河,就不成為城市。所以修金水河時他動用了工程兵,從山上拉來石頭砌護坡,回去時把金水河的污泥拉到農村肥田。但后來因為歷史原因,鄭州的金水河當時沒有得以完全治理。而金水河的水上餐廳,成了當年鄭州的時髦景觀。
老建筑“寫下”一代人的奮斗史
“金水元宵”和“水上餐廳”兩座水上餐廳修建于上世紀70年代初,而參與修建的那代人,多數出生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那代人當知青時,恰在1970年~1977年間。那個年代的鄭州人回憶,1971年,當時的他們全都是棒小伙和鐵姑娘。雖干的是體力活,一天干十幾個小時,但參與城市建設干起來生龍活虎。
博友鄭子曾在其博文《為王輝司令送行》中這樣寫道:“引黃入鄭解水荒,西流湖畔喜洋洋;金水元宵水上漂,當年市民爭逍遙!”的確,像邙山提灌站、水上餐廳等如今已成為值得留存和保護的建筑。(記者 寧田甜 文 李文波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