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真女寺的杜淑真老阿訇(前中) (本文圖片拍于去年冬天)
哪里有穆斯林哪里就有清真寺。
在管城區政府東側有一條窄窄的小巷,名為清真寺街。徜徉其中可感受濃郁的穆斯林文化。在清真寺街北頭,有座氣勢恢宏的清真寺,那就是北大清真寺。而在北大清真寺身旁,有座不大,但古樸、幽靜的院落,這就是鄭州的第一座清真女寺——北大清真女寺。從1912年建寺,到現在女寺已歷經百年滄桑。近日,記者走進這里,得以近距離感受這座圣潔而神秘的女寺。
神秘面紗
北大女寺專為女性穆斯林提供禮拜
在管城區政府旁有座清真女寺,在這兒,你不時可看到戴著白色帽子的穆斯林,不時可見賣生鮮牛、羊肉的攤販。凡回族人經營的商店或者攤位,大多用阿拉伯文書寫店名或門牌作為標記。街上的清真雞蛋糕,清真糖蒜,沙記酥餅、李記鍋盔、楊記黃燜魚等,都是很受歡迎的回民吃食……
在清真寺街北段路西,有一座坐西面東、寺門對著街的清真女寺。這座清真女寺就是北大清真女寺。和中國所有清真寺一樣,也是坐西朝東,據說這樣是為了使教徒能朝麥加方向跪拜。
清真女寺,是單獨為女性穆斯林提供禮拜的場所。因不知道女寺是否允許男性進入,記者咨詢了鄉老馬景云。在得知經過允許后,男子也可進入清真女寺時,記者征得女寺杜老阿訇允許后,走進了這座對外人略顯神秘的清真寺。
女寺的門樓為飛檐琉璃瓦結構,放有一塊牌匾,上寫“清真女寺”四個大字,內里牌匾則寫有“認主獨一”四個大字。女寺門口有副對聯,上書“認真主無形影憑萬物作證,參造化非高遠唯一理在心”。
踏入女寺院子,給人印象深刻的是這里的整潔、幽靜。女寺院子不大,但里面鮮花競放。
女寺由拜殿和南北廂房組成,拜殿為中國傳統古典建筑,綠瓦灰磚紅柱。拜殿三間三進,可容200余人同時禮拜。兩側廂房均為二層現代建筑,設有沐浴室、阿訇講經室等。
“從女寺的門樓、大殿等結構來看,這是一座中國古典民族風格和阿拉伯風格相結合的四合院式建筑,整個院落整齊美觀,協調統一。這種老建筑在民國建筑風格多元化的時代十分常見,但鄭州目前留存下來的還真不多。”鄭州大學建筑學院顧馥保教授分析說。
精神圣地
女性穆斯林在做完“大小凈”,脫鞋方可進大殿
在女寺,杜阿訇讓記者隨便轉轉,只是提醒說,禮拜的大殿要脫了鞋才能進入,不過最好不要進去。
“只有女性穆斯林在做完‘大小凈’后,脫鞋方可進入大殿。”北大清真女寺寺管會副主任馬順琴說。為了不玷污那份神圣,記者便只站在大殿門口往里瞅了瞅。就是一瞥,也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殿內地板上鋪了一排排拜墊,以其纖塵不染的干凈震動人心。另外,在大殿的一側放置有幾排凳子,上面綁有棉墊。“這些凳子,是給不能在地上久拜的老人準備的。”馬順琴說。
伊斯蘭教是反對和禁止崇拜任何偶像的,因而清真寺里不像佛教或道教寺廟那樣,擺滿了千姿百態的各種神像。它空空蕩蕩,而真主卻無處不在。
介紹完禮拜大殿,馬順琴帶記者來到水房,即穆民禮拜前凈身沐浴之地。因為要禮拜的穆民,去做禮拜是要“小凈”(洗臉面、口鼻和手、腳等)或“大凈”(洗滌全身)的。
只見水房中間,有兩排水管,既有熱水也有涼水。在水池旁有一排暖氣片,上面的繩子搭滿了毛巾。毛巾雖然很多,但都很整齊。在水房內側,是進行沐浴即“大凈”的獨立沐浴間。
采訪時,準備做禮拜的穆斯林老大娘海秀云說,穆斯林做小凈不用臉盆,而是用“湯瓶”,因為在穆民看來,用過的水是不潔凈的,所以要用“湯瓶”打來流動的水。“小凈”不僅要洗臉、洗手、洗腳,還要漱口、嗆鼻。信教穆民每天要做5次禮拜,勤于洗浴,久而久之,演化為生活習慣的一部分。
“女穆民做禮拜,非常講究。不但要披上蓋頭,而且要穿上袖子長到手腕的衣服,還要穿上襪子,不能露出皮膚。即使襪子破一個洞,也是不允許的。”海秀云說。
采訪時,記者不時見到準備來女寺做禮拜的穆民。她們畢恭畢敬地走進清真寺,做完“大小凈”后靜悄悄地向里走進大殿做全程拜功。那份虔誠令人感動!(李一川 文 晉遠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