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世界地質公園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總面積45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地質(含構造)剖面。
嵩山在大地構造上處于華北古陸南緣,在公園范圍內,連續完整地出露35億年以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地層,地層層序清楚,構造形跡典型,被地質界稱為“五代同堂”,實際上是一部完整的地球歷史石頭書。
嵩山主峰地區的玉寨山、峻極峰、五指嶺、尖山等,多為石英巖組成,加之構造運動所致,使諸峰在400m標高上拔地而起,立壁千仞,險峻清秀,奇峰異谷遍布全區,形成獨特的地形、地貌。
區內清晰地保存著發生在距今23億年(命名為嵩陽運動)、18.5億年(中岳運動)和5.7億年(少林運動)三次前寒武紀全球性地殼運動形成的沉積間斷和地層角度不整合界面遺跡,中岳運動塑造了嵩山構造地質體的雛形,為風化剝蝕作用提供了原始條件;燕山運動所產生的構造格局為現今嵩山面貌提供原形。喜馬拉雅運動使嵩山在不斷隆升中經受剝蝕,斷層碎裂帶成為隘口;破碎的節理、裂隙形成形狀大小、深淺不同的峽谷;產狀直立的石英巖被剝蝕為簇林地貌或壁立千仞的懸崖。形成隆、陷、褶、斷等地殼表面構造類型與環、線、塊相間排列的構造格局,是地殼構造演化的一個縮影,是研究前寒武系沉積建造受運動影響擠壓變質、褶皺造山、剝蝕夷平等過程乃至地殼演化規律的天然實驗場,是對游人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的寶庫。
公園區內居住有漢、回、普米、白、彝、苗、維吾爾、蒙古八個民族,形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各少數民族節慶之日,地方政府與漢族同胞共同慶賀,充分展示其民習、民風等民族文化,享受少數民族的習俗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