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關(guān)于我們
 
歷史典故:《子路問津》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孔子曾任魯國“大司寇攝相事”(《左傳·定公四年》)。魯定公因中齊人奸計而沉溺于女色之中,怠于政事。孔子自知不能勸止,在絕望之余,遂率弟子周游列國,并希望自己的“仁政”學(xué)說能為它國所用。
   
    周敬王三十年(前490年)。孔子一行來到關(guān)津(今新蔡縣南5公里處的關(guān)津渡口),汝河擋道,孔子只好讓子路向田里千活的兩位“野人”(老農(nóng))打聽渡口。這兩位老農(nóng),一個是長沮,一個是桀溺,長沮說:車上的那個人是誰?子路答: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答:是的。長沮說:“是知津矣。”(《孟子·徽子》)意思是,既然是圣人就應(yīng)什么都知道,當(dāng)然也應(yīng)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只好向桀溺打聽。桀溺問:你是孔丘的弟子仲由嗎?子路答:是的。桀溺說:天下的無道就像滔滔的流水一樣,誰能改變得了呢?你與其跟著避人的士(指孔子)走,哪里比得上跟著避世的人(如我們)走好呢?一邊說一邊平整著土地。子路只好回去把這些話告訴孔子,孔子感慨道:人是不可以和鳥獸同群的,我如果不是和這些人同道,那么和誰是同道呢?   又過了幾日,子路落在孔子的后面,他遇見一個老人用手杖擔(dān)著竹器走過來。子路問道:你看見老夫子了嗎?老人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熟為夫子?”(《史記·孔子世家》)子路把這些話又告訴孔子,孔子說:是個隱士。
   
    孔子周游列國,欲以“仁政”游說諸侯。然而,孔子生逢亂世,禮崩樂壞,兵家、法家風(fēng)行天下,“仁政”之說不切世用,所以孔子四處碰壁。到了小小的蔡國,竟也遭老農(nóng)奚落,竹丈人挖苦。孔子雖感嘆蔡地多隱士,隱士多睿智,然而,孔子不聽勸告,仍固執(zhí)前行,以致被困于陳、蔡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