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2-1· 一字一印總關情——小記書法篆刻家傅偉華
- 2016-6-7· 《金石花開》——記書法篆刻家傅偉華
- 2016-5-12· 傅偉華先生受邀參加第十九屆亞洲象棋錦標賽暨第二屆亞洲象棋嘉年華啟動儀式
- 2016-2-1· 傅偉華先生榮獲“2015年度河南優秀愛心人士”榮譽稱號
- 2016-2-1· 傅偉華先生受邀參加“走進藍天 公益同行——七彩書法課堂”
- 2015-11-6· 傅偉華先生受聘為中州大學書畫研究院秘書長
- 2015-3-23· 傅偉華先生參加“攜手社會服務 起航合作之旅”座談會


[2015/6/29 10:24:51|by:fuweihua] 天氣:
金文,是指書寫或刻鑄在青銅器物上的文字,也稱“鐘鼎文”。它的產生和發展與文字演化密切相連,在一段時間內與甲骨文是共生的狀態,直至西周大一統王朝推行“禮樂”文化后,作為其代表的青銅器被大量鑄造,隨即,金文的地位發生改變并迅速走向成熟。 如果說青銅時代是人類歷史文明的第一道曙光,那么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漫長時間里,金文的書寫和鑄刻為中華文化的發展留下了不容忽視的濃厚一筆。1925年,著名的古文字學家容庚先生根據《說文解字》的順序把商周銅器銘文中的字編著成字典《金文編》,從此,金文成為一種書體名稱。 每一種書體都有其獨有的特征,金文也不例外。從書寫形式上來看,金文不僅僅具備類似甲骨文的象形特征,而且具有很強的符號性,而恰恰就是因為這微妙的變化使其成為甲骨文之后小篆之前最主要的書寫形式。 由活潑到工整,由粗放到嚴謹,由厚重到瑰麗,由率性到理性,由隨意到裝飾,金文的書寫在逐步完善的過程中依然保持著莊嚴、肅穆、拙厚的風格基調。更極為難得的是,金屬熔鑄產生的凝練感和后人捶拓產生的意外效果使金文作品具有一種無法企及的韻味。 說起我和金文書法的結緣,那要追溯到1996年。一次偶然從朋友處見到一本金文《毛公鼎》字帖。字帖結構勻稱、結體方長、有條不紊。遒勁穩健的線條深深吸引了我,如獲至寶般借回家臨摹,后來又特意購回《金文大字典》去參悟和感受。于是,每天讀帖、臨帖成為我的必修課。 多年研習讓我漸漸發現金文在筆畫上表現出強烈的曲線特征,這與甲骨文有明顯的區別。其根源在于,甲骨文被刻在堅硬的獸骨或者龜甲上,書寫者在刻畫的時候,并不方便制作曲線的刻畫,特別是轉角和圓角的操作,因此,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角度大;而金文盡管其制作過程無法還原,但其成于青銅澆鑄之前的土坯上,書寫質地遠遠較甲骨軟,其表現出筆畫較粗、曲線筆畫較多、轉角圓潤等特征。然而,對書法精益求精的我仍然求賢若渴,希望再有精進。 這種桎梏直到2009年結識了書法教育家王建國老師終于得到打破。在否定自我的同時得其筆法,從“寫實”到“寫意”的巨大轉變中,使自己在書寫金文方面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創作時,所有字均選自《金文藝用大字典》和《中國篆刻大字典》,力求文字精確的同時,再根據自己的所觀、所學、所悟,秉承“物象構思、相背相向”的原則進行調整,使其結體內收外放、百態爭艷。通過濃、淡、干、枯的墨色變化使其更具觀賞性,既不失古人神韻,又具備時代特色。 2013年金文作品連入四次國展讓我苦盡甘來。在收獲碩果的喜悅下,我更加理性而堅定的明白繼承與創新的重要性。做為一個書法愛好者,我們必須尊重并傳承古典范本中的技法形態和審美風格等,同時,還要在此基礎上有發展、有創新,方能順利的完成由臨摹到創作的轉換。 |
閱讀次數(3008) | 回復數(1) |
![]() | 1 |
(xsjyBldb 發表于:2024/3/28 17:51:33) 主頁| 頂部 |